與風險投資打交道,歸根到底,打鐵先須自己硬;但不管誰指揮誰,雙贏就是好的,獨贏就是差的。沒有人會平白無故送你錢財,要想獲得高額利潤,必定要頂住壓力,敢於冒險。
漕運改海運:借勢一小步,成功一大步
王有齡接到了朝廷的諭令,上麵寫著:官軍無糧,浙江漕米至今未到,今改漕運為海運,速速加緊運輸。王有齡雖然在官位之上,可是很多事情都是胡雪岩在幫忙打理的,所以最終這件事情又落在了胡雪岩的頭上。
清朝時期,京城用糧食經常是由蘇杭等地區通過運河運送,簡稱“漕運”,參與糧食運送工作的民間人員形成的組織,叫做“漕幫”。現在,由於太平軍破壞嚴重,導致了運糧期限被耽擱了。朝廷由“漕運”改為“海運”,這事情是胡雪岩的意料之中。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拿著銀票直接去上海買米,之後從海上運送,豈不是更省事?當然前提是必須要獲得漕幫的諒解,才不會被拆台。
之前,胡雪岩曾經幫助過“徐瘋子”,這“徐瘋子”恰巧是漕幫小爺的救命恩人。這一來二去,也就跟漕幫有了一點關係。胡雪岩去了漕幫,拿出了小爺給過他的信物,見了當家的,說明了來意。當家的也是一個明理的人,可是漕幫眼下也有難處,如果改成了海運,這筆收入就又落空了,漕幫以後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胡雪岩了解了情況以後,就跟當家的解釋說,漕運改海運,隻是一時之計,不是永遠的改成海運了。他甚至說,漕幫的難處,恐怕就是資金上周轉不開,他能夠幫助漕幫解決在資金上的問題,隻要漕幫答應在海運上不再為難官府。
當家的心裏想,資金是漕幫眼下最大的難題,如果這個事情解決了,那漕幫以後就不用發愁了。而且改海運不過是一時,以後還會改回來,也就不愁丟了錢路,所以就答應了。
胡雪岩雖然答應了漕幫的資金借貸問題,但他的錢莊剛剛建立不久,門麵雖然不小,內部可是空的,他怎麼可能有錢借給漕幫呢?胡雪岩不是個開空頭支票的人,他早就想到了對策。胡雪岩答應的借出的錢,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信和錢莊大夥張胖子的。
張胖子原是阜康的大夥,曾因為想騙老板的財產而被趕出了阜康。在這之前,與胡雪岩一直有著隔閡,但是胡雪岩親自找他,說介紹給他一筆生意。張胖子一看,胡雪岩果然給自己麵子,就答應了下來。於是,胡雪岩利用信和錢莊的錢,幫了漕幫,實現了官府的海運計劃。
有時候,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利用一下別人的關係也未嚐不可。正如胡雪岩所說的:“不管是誰的梯子,隻要用上了,就能登高。”
眾所周知,清政府的官場中曆來靠後台,走後門,求人寫推薦信。軍機大臣左宗棠從來不給人寫推薦信,他說:“一個人隻要有本事,自會有人用他。”
左宗棠有個知己好友的兒子,名叫黃蘭階,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候到實缺。他見別人都有大官寫推薦信,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來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一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時,登時就變了臉,幾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又氣又恨,離開左相府,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的字,十分逼真,心中一動,想出一條妙計。他讓店主寫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搖回福州。
在參見總督的時候,黃蘭階手搖紙扇,徑直走到總督堂上,總督見他大冷天還搖個扇子,很是奇怪,上前一看,頓時吃了一驚,心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實缺,不想他卻有這麼個大後台。看那題字,確係左宗棠筆跡,一點不差。第二天總督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黃蘭階幾年就升到四品道台。總督一次進京,見了左宗棠,討好地說:“您的門生黃蘭階,如今在敝省當了道台了。當真是少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啊。”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左宗棠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早已成了黃某人的靠山,助他攀上高枝,直上青雲。
黃蘭階能夠取得後來的成就,就是為人之機巧。與其憑借自己的單薄力量一條路走到黑,不如學會借別人的口來為自己說話,這既可減少痛苦摸索的時間,也將大大減輕碰壁帶來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