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麵平靜下來,要靠大家同心協力,不能全靠官府,表麵上,我們幫助平靜市麵,好像是在幫官府,其實是在幫我們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做成大生意。”
“菲儀”贈送黃宗漢:領會對方的意思,揣摩對方的心理
胡雪岩所處的晚清時代,政治極其腐敗。但是即使如此,一名官員也不可能直接索賄,這個時候就需要聽話者有著隨機應變、善於覺察的機巧。胡雪岩在這一點上表現得非常突出,往往是不需對方多言,便已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隨後主動投其所好,這種幫助官府的手段便是其結交官員非常高明的一點。
王有齡與浙江撫台黃宗漢見過麵,就忐忑不安地同胡雪岩講述了這一經過。補得州府的實缺本來是件十分高興的事,但是,現在倒提不起啥興致來了,黃宗漢最後的端茶送客,多少讓王有齡摸不著頭腦。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在胡雪岩的幫助下,王有齡很快在浙江官場贏得了一片好評,並且得到了署理湖州府的美缺。但是,當時的王有齡身為海運局的坐辦,已拉下了一筆虧空,還無法填補,再加上同胡雪岩謀劃的生意事宜等還得依仗海運局,使得王有齡和胡雪岩謀劃著既要坐了州府的位子,又不能丟掉海運局坐辦的差使。這樣的話就必須得到撫台黃宗漢的批準。於是,王有齡便向黃宗漢提出了這個請求,黃宗漢倒是沒有拒絕他,但也沒有答應,反而向他問起胡雪岩阜康錢莊的情況,並說自己有一筆一萬兩銀子的捐輸軍餉需要通過阜康錢莊來為自己代彙。王有齡滿以為黃宗漢那麼爽快地把彙軍餉的事情交代給自己,是同意了他的請求。也就二話不說地答應了,並且聲稱隻要錢一下來,馬上就彙出。沒想到,話一出口,黃宗漢倒拉起了臉,吩咐下人端茶送客,而對於王有齡兼領海運局坐辦的事,也隻字未提了。
這樣一來,可把王有齡給搞糊塗了,不知這到底是怎麼個回事,是允了?還是不允?
王有齡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胡雪岩。聽完後,胡雪岩倒是鬆了口氣,說,沒事,他已經告訴了我們事情解決的方案。
原來胡雪岩從前任浙江藩司椿壽的案件中就已經看出這位浙江撫台是一位貪財圖利、刻毒狡猾的小人。椿壽的自殺就是因為沒有理會到黃宗漢四萬銀子的索要,最終被逼無路。胡雪岩稱,王公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一萬兩銀子不就正好是海運局坐辦的盤口嗎?他是讓你給他銀子,而不是說自己下發銀子,你說隻要錢一下,立馬就彙出,他當然不高興了,哪還能理你兼領海運局坐辦的事?
王有齡可謂是透徹地領悟了,自己怎麼就慢了半拍,沒有發現話裏帶著話呢?於是,第二天就代交了一萬兩銀子的捐輸軍餉。海運局坐辦的位子也就輕鬆得手了。
有了捐輸軍餉的經驗後,胡雪岩在往後的日子裏對黃宗漢的索賄也就心領神會了。
這樣的精明識趣,使得黃宗漢對胡雪岩非常的滿意,所以後來關於販賣軍火等許多的生意都是借助他的力量完成的。當然,幫助官府也不僅僅是送銀子,送物品那麼的簡單,在麵對更為重要的人物,或者是更為特殊的場合時,還需要深諳對方的心思,巧用計謀,不露形跡地去做。清朝時期高士奇的例子就清楚地說明,領會對方的意思,揣摩對方的心理,可以使自己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
高士奇是清朝時期浙江錢塘人,字澹人,號江村,出身微賤,但是人特別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上不得誌,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後又取得監生的名位。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麼親朋好友做大官,想在這種情況下飛黃騰達是很難的,甚至沒有可能。然而他後來竟成為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以權納賄,積累了百萬家私。但他並沒有因此給自己招來禍端。康熙使他保其首領,安享晚年,死後還賜諡號“文格”。 可以說,康熙對他很寬容。這其中的玄妙就在於,他深諳康熙的內心,在很多時候知道巧用計謀、不露聲色的化解一些尷尬,處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