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熙的傳奇人生

以前,在日本人眼中,朝鮮是一個劣等民族,這種歧視嚴重傷害了少年李健熙的自尊心。兒時的記憶,讓他立誌超越日本。從那時候起,他就懂得,要超越日本,必須首先發展經濟。

1942年,李健熙會長出生於慶尚南道的宜寧郡正穀麵中橋裏,是父親李秉和母親樸鬥乙的第七個孩子,上有兩個哥哥(李孟熙、李昌熙)、4個姐姐(李仁熙、李淑熙、李順熙、李德熙),下有一個妹妹(李明熙)。祖上曾有人大科及第擔任官職,第十代以後就脫離了官場,一直過著田園生活。

李健熙的曾祖父李洪錫,號文山,是當時嶺南鴻儒許性齊的弟子,在學問上有很深的造詣,精通詩文和性理學,其所著《文山文集》充分體現了他超群的學識。

李健熙的祖父就是在這樣的書香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長大後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並與後來的總統李承晚成為至交。朝鮮戰爭之後,其兒子李秉仍經常與李承晚見麵。

李健熙的母親樸鬥乙出身於崇尚儒學的家庭,從小學習傳統婦道,婚後全心全意打理家事,尊崇禮法、相夫教子。盡管丈夫是韓國的財閥,但她卻毫不奢侈,一直信奉著“修身齊家”的信條。

李健熙的幼年時期是在大邱度過的。當時,父親李秉忙於事業,哥哥和姐姐們為了求學也天各一方。一家人的第一次團聚,還是在李健熙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為了紀念這一天,還照了全家福。

1947年,李秉為了拓展事業,將家從大邱搬到了漢城。第二年在鍾路2街設立了一家貿易公司——三星物產。李健熙也進入了附近的惠化小學就讀。但生活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兩年後,朝鮮戰爭爆發。無法逃出漢城的李健熙一家在戰時政府統治下戰戰兢兢地生活了三個月。當時,李健熙的父親被冠以資本家的汙名,必須隨時聽候內政部的召喚,他心愛的1948款雪佛蘭汽車也被南朝鮮勞動黨領導人樸憲永征用。

每天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的李健熙一家,在漢城收複之後馬上搬到馬山,李健熙也在當地小學繼續學習。其後,又轉學到大邱,不久又隨父親來到釜山東光洞。當時,父親李秉在那回收廢舊金屬,進口砂糖和化肥。

與李健熙同在釜山師範附小讀4~5年級的同窗——《韓民族日報》前社長權根述回憶:“李健熙小時候的玩具都是一些機器模型,比如能盤旋的飛機模型、沿著軌道行駛的火車模型等,這些稀奇珍貴的寶貝,讓周邊富裕家庭的孩子們都很嫉妒。”當時,李健熙的父親李秉因避難到釜山發展事業,並且做得非常成功,家境相當富裕。

李健熙在少年時期就對科學探究有著極高的熱情。當擁有一件昂貴的玩具時,他不隻單純地拿著玩,而且反複地把它拆卸、組裝,這一過程豐富了他創造性的科學思維。在這種興趣的驅使下,李健熙不斷學習,後來他可以把照相機、VCR甚至轎車等科技產品拆開,然後再組裝。

少年時期留學日本

1953年,李健熙在釜山師範附小讀5年級。父親為了讓他學習發達國家的知識,把他送到了日本。當時李健熙的大哥李孟熙在東京大學農學院學習;二哥李昌熙1952年與曉星集團的趙錫來會長遠赴日本,一起就讀於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畢業後又一起進入了早稻田大學。

李健熙在東京上小學的時候,與二哥住在一起。大哥則由於學校離得遠,單獨在別的地方居住。李秉讓三個兒子到日本留學,是考慮到戰後韓國社會不安定,而且到日本還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當年,李健熙隻有12歲,難以適應韓日間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小小年紀就跟父母分開,讓他感到分外孤獨。在日本學習語言的第一年,他吃了不少苦頭。當時,在日本人眼中,韓國是一個戰亂、貧窮落後的國家,他們非常歧視韓國人。李健熙在日本沒有朋友,而一起生活的二哥又與自己有9歲的年齡差距,兩人根本沒有共同話題。後來李健熙在接受采訪時回憶:“沒有朋友,沒有玩伴,所以經常是一個人在思考,思考的問題越來越深刻……在我最敏感的年齡,我切實地感受到了民族差異、憤怒、孤獨以及對父母的思念。”

初中一年級時,李健熙在家裏養了一條狗。從那時起,他就把狗當作自己最親密的朋友。慢慢地,他的興趣發展到了對珍島犬的馴養上。後來他還創立了珍島犬愛好協會,並且在1983年促使珍島犬被列入門檻極高的世界犬協的名犬錄中。

李健熙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又一傳奇經曆,就是觀看了1 200多部電影,這個數量相當於當時日本10年間製作的電影總和。當時,他大部分課餘時間都是在電影院度過的。

在沒有朋友也沒有父母陪伴的異國他鄉,李健熙隻能自己尋找消磨時光的辦法。後來,他發現的好辦法就是看電影。在黑暗的電影院裏,沒有民族的差別,也沒有別人的幹預,還可以打發時間,而且電影也很有趣。因此,對於李健熙來說電影院是再好不過的去處了。

周三和周六下午、周日以及其他休息時間,李健熙都是在電影院度過的。在那裏,他不僅學到了日語、英語,還領悟到了電影中所反映的人生道理。他看的電影包羅了美國西部片、經典老片和現代影片。觀賞過程中,他會從主角、配角等多個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其中的悲傷與歡樂,並隨之流淚、隨之歡笑。

從少年時代,李健熙就培養了鑒賞電影的素養,並且學到了判斷是非的能力。現在,他對電影依然很感興趣,特別是對紀錄片的癡迷到了瘋狂的地步。80年代,他擁有超過一萬多盒錄像帶,寢室1/3的空間都被這些錄像帶占據著,就連國內上映的紀錄片也一盒不漏地悉數收藏。

李健熙對大眾傳播的關注,也許正是源於他對電影的癡迷和他豐富係統的電影知識。後來在他的授意下,三星公司製作了國內第一則公益廣告,還與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合作拍攝電影。

與摔跤結緣

李健熙在日本完成初中一年級課程後,結束了3年的留學生活,回到韓國,在漢城師大附中繼續完成初中以及高中的學業。一上高中,他就參加了摔跤隊。他對摔跤的喜愛緣於摔跤選手力道山的比賽。

高二下學期末,李健熙參加全國運動會,在摔跤項目次重量級別上獲得了獎項。從那時起,他就夢想著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這個夢想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終於得以實現。後來,李健熙又擔任摔跤協會會長。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這個冷門項目為韓國奪得了兩枚金牌、兩枚銀牌、5枚銅牌。這些成就都得益於李健熙高中時期與摔跤所結之緣。

李健熙的高中摔跤生涯隻有短短兩年,然後不得不重新繼續學業,這是因為家人擔心他受傷,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本人想要專心學習,考上大學。

後來,李健熙建立了美式橄欖球隊和乒乓球隊。可以說這源於高中時他對體育的熱愛。李健熙還能把體育精神和經營哲學結合起來。1993年他在推行“新經營”理念時強調:“我們要學習打高爾夫球時沒有裁判的自律精神、打棒球時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打英式橄欖球時的奮鬥精神。”他又以現代五項作比喻,指出經營者應該具備五項素質,即技術知識、經營頭腦、電腦知識、第一外語和第二外語。

在高中時期,除了摔跤以外,李健熙還有哪些興趣?高中時期李健熙會長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

李健熙經常沉思——與其說是沉思,不如說冥想似乎更貼切。高中時期的他也像現在這樣經常冥想,表情極少變化,也不輕易開口。朋友問他話,他隻是簡單地回答“是”與“不是”。從來都是慢條斯理,從容不迫。

朋友甚至曾這樣調侃他:“如果電閃雷鳴,別人會很驚慌,而你會一步步地走回家,到第二天才會感到後怕。”那時的李健熙沉默寡言,但有時又會一語驚人,表現出獨特的視角和想法。

當時的他經常提出一些同齡人根本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向美國借款越多,就越有利於國家的安全”,“比起口頭上的雄心壯誌,設立工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是真正的愛國”。

李健熙的高中同窗洪思德在接受《月刊朝鮮》采訪時回憶說:“李健熙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可以在談論音樂、美術時,自然地將話題引到企業經營、國家、人類等主題上。一天,他突然給我幾本小學教科書,讓我學習日語,說‘以你的能力學兩個月,水平應該就不錯了’。我說‘現在正是高中生反日情緒高漲的時期,為什麼還要學日語’,他帶著不屑的表情回答,‘我們可以從日本的發展曆程中,找到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

青年時期再度赴日

從漢城師大附中畢業後,李健熙考上了延世大學。但是在1961年,父親李秉再次以“到發達國家學習”為由,勸說他到自己的母校早稻田大學商學部留學。

李秉還問李健熙:“你的性格似乎不太適合經營企業,學習大眾傳媒怎麼樣?”李秉讓他在大眾傳媒方麵多下功夫,其實是想以後將這方麵的相關業務交給他打理。事實上,在李健熙完成早稻田大學以及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的學業之前,李秉就已經開辦了東洋放送電視台(TBC)。

在早稻田大學商學部留學期間,李健熙學習非常刻苦。到現在,他仍然是三星集團裏日語說得最好的人之一。不同於一般的學生,李健熙在大學時期對日本的曆史非常感興趣,他從曆史中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並且學習曆史偉人的智慧。李健熙之所以沉默寡言,也許是因為父親常教導他要學會傾聽,也許是因為在儒學家風中耳濡目染,更有可能是因為在日本學習的經曆。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期間,他就習慣於傾聽,等對方把話說完了才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早稻田大學留學時,李健熙對運動和電影的喜愛一如既往,並且加入了學校高爾夫球隊。小學5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接觸高爾夫球,在大學裏他再次係統地學習了球場上的禮儀禮節。在大學期間,他已經懂得了高爾夫球實際上是一項與自己競爭的運動,要打好高爾夫球必須調整自己的姿勢。企業經營也是如此。盡管利益是經營的目標,但創造利益需要人才、技術,需要建立工廠,產品生產出來後,還要隨時應對各種變數。這就好比是打高爾夫球。打高爾夫球時會受到風、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而且沒有裁判,需要自覺遵守規則,一個球一個球地自行記分。

除了高爾夫球之外,李健熙還熱衷於美式橄欖球、乒乓球、網球等運動。正是李健熙這樣的熱情使三星成為職業選手的主要讚助商。

在美國,情迷汽車

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李健熙進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主修經濟學,並輔修大眾傳媒。喬治·華盛頓大學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母校,是美國東部的一所名牌大學。在美國留學期間,李健熙情迷汽車,對汽車有特殊的感情。他第一次接觸汽車是在7歲的時候,當時父親每天都乘坐一輛美國產的1948款雪佛蘭上下班,後來這輛車在朝鮮戰爭中被南朝鮮勞動黨的樸憲永征用。

在美國這個汽車大國留學的一年半裏,李健熙換了6輛車。作為財閥的小兒子,他頻繁換車並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出於對汽車的好奇。

一輛汽車由兩萬多個零部件組合而成,可以說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李健熙將它們拆卸、重裝,然後再轉讓。經過不斷的重複,李健熙對汽車的構造已了如指掌。

李健熙在汽車方麵有突出的才能與資質。後來三星進軍汽車產業,曾有業內人士提出了嚴厲的批判,稱三星發展汽車產業隻是出於李健熙個人對汽車的癡迷。盡管其中有興趣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李健熙對汽車的熱愛非同一般,他對汽車的見解也達到了專家級的水平。

李健熙擁有一輛絕版的布加迪皇家係列的轎車,這個係列的車在全世界隻有6輛。他這輛編號為41150的“柏林之旅”在1929年生產於法國,是世界名車中的王中王,性能絕佳,設計也是世界一流水平。當時布加迪以“引擎和螺絲都要做到完美”的理念來打造這一品牌。本來打算生產25輛,但是1929年發生經濟危機,銷售遇到困難,所以隻生產了6輛。其中3輛分別銷往西班牙、羅馬尼亞和比利時,都是國王的專用車,另外3輛中的一輛由李健熙購得。1994年5月,原來的車主——美國多米諾比薩公司的董事長打算秘密轉讓這輛車,李健熙用1 000萬美元將其買下。車子在美國經過送檢和修理後被運到韓國,現在成為李健熙的珍藏品。

經過一番曲折之後,三星汽車最終超越了雷諾汽車公司。三星集團雄心勃勃,要將汽車產業與三星電子、電氣技術的發展結合起來,培養成21世紀的未來核心動力產業之一。李健熙的主修專業是經營學,但他卻是一名機械狂。比起經營學,青年時代的李健熙更加關注電子、宇宙、航空、汽車、引擎工學、未來工學等領域的機械設計。

攻讀經營學

1966年,25歲的李健熙從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畢業,之後再次赴日。不久接到了家裏的消息,讓他與未來的妻子見麵。當時《中央日報》會長洪璉基的妻子和大女兒洪羅喜去到日本,李健熙到羽田機場迎接他們,並安排他們下榻東京大倉酒店。那時洪羅喜還在漢城大學的應用美術學院學習,是一名才貌雙全的女學生。

兩個人交往一年後就結婚了。當時洪璉基也很欣賞李健熙,而且李秉也有意和洪璉基結為親家。

結婚後,李健熙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三星秘書室。當時他的工作主要是每天早上閱讀報紙,用紅筆標出與三星、韓國的經濟狀況以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等有關的內容,然後向父親報告;其次就是跟隨父親熟悉基層業務。李健熙在父親手下學習了兩年的經營後,進入東洋放送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