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斯頓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構想,是因為他從小就跟隨父親———一位長期在印第安人保護地傳教的牧師,在納瓦霍人聚居區生活,所以,他對納瓦霍人和他們的語言非常熟悉。而在當時,納瓦霍語對部落外的人來說,無異於“鳥語”。因為這種語言口口相傳,沒有文字,其語法、聲調、音節都非常複雜,沒有經過專門的長期訓練,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根據當時的資料記載,通曉這一語言的非納瓦霍族人全球不過30人,而其中沒有一個是日本人。極具軍事頭腦的約翰斯頓認為,如果用納瓦霍語編製軍事密碼將非常可靠而且無法破譯。
美國海軍認定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立即答應協助約翰斯頓實現這一偉大構想。1942年2月28日,在聖迭戈的艾略特兵營,約翰斯頓找來4名納瓦霍人進行演示試驗。在演示前,對此十分感興趣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上將克萊登·沃格將軍親自寫出6段戰爭中常用的信息,其中一條是“預期敵人會使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在黎明時攻擊”。按照納瓦霍語,信息被逐字逐句地翻譯為“敵人坦克-俯衝轟炸機-預計-攻擊-早晨”,其他5條信息也被熟練地翻譯出來。這給沃格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周後,沃格專門致函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建議為太平洋艦隊兩棲作戰部隊招募200名納瓦霍人。
不過,這項大膽的計劃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擔心納瓦霍密碼不能適應繁多的幾乎是數不盡的軍事活動,因為軍事術語在納瓦霍語中的確比較匱乏。但是,經過一番爭論之後,招募納瓦霍密碼戰士的計劃還是被通過了。
於是,神秘的“鳥語”開始登上了大雅之堂。使用這些語言的納瓦霍族人,也被人稱為“風語者”。
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也就是“風語者”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麵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麵,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而吳玉森拍的這部《風語者》講述得就是一位“保護者”海軍士兵和一位“風語者”納瓦霍族人在戰爭中所演繹的“殺與不殺”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則是以尼古拉斯·凱奇所飾演的海軍士兵,選擇了用生命的代價救出了由亞當·比奇所飾演的風語者,而宣告結束!
說實話,再次看到這一幕,王浩暉還是有點感動的。事實上,《風語者》這部電影,並不差。不過,要說他多好的話,還真算不上。起碼,在王浩暉看來,《風語者》這部電影是文藝多過了商業。
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
求月票,求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