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龍的傳奇—關於生肖龍的文化奇觀(1 / 1)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

“二月二,龍抬頭,吃炒豆,理新頭,家家都把豆豆炒,給龍王獻豬磕個頭。”

“二月二,龍抬頭,蟲蟲螞蟻往外遊。蠍子蛐蜒都出頭,二月二擔盒喂你來。”

怎麼樣?有意思吧?這些都是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童謠。也許你會有疑惑,都說龍抬頭龍抬頭,到底龍在哪兒呢?龍究竟長什麼樣呢?別著急,下麵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龍的神奇世界吧—

來龍去脈:龍到底是怎麼來的

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居住著許多部落,其中包括黃河中上遊和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黃河下遊的少皞部落,江淮流域的太皞部落。有的學者多方求證發現,龍的誕生地就在江淮流域的太皞部落。人們發現,在偃師二裏頭早期文化中,陶器上的刻紋畫飾,形象多取自蛇,“龍”紋上部還可見到一隻四肢向上仰臥的小兔,可見當時人們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認為龍是吉祥尊貴的象征,必然也是各種動物優點的集合。

而最早描寫龍的生態特征的文字,來自《周易》。《周易·乾》中記載了各種類型的龍,以龍所在的環境和形態來表示凶吉利害:潛伏不露的,叫潛龍;飛翔於天空的,是飛龍;在田中活動,或在水中跳躍,或伸直身子呈現出僵硬的形態的,稱為亢龍。

總之,龍這種隻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的動物,它的曆史卻很悠久,早在人類社會出現統治者不久,它就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裏,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尊貴。但是龍是不是隻有這樣的象征意義呢?不一定!不信的話請看—

人中龍:龍的象征意義

春秋時期有這麼一個故事: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回來後三天不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道:“先生見了李聃(老子名叫李聃),是怎樣教導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裏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老子是人中龍,是難得一見的大賢。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很多有品德、有才識的賢士,或是為官清廉、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被比做“龍”。這是因為龍有著另一層象征意義:出類拔萃,卓爾不凡。

我們常常聽家長們說“望子成龍”,他們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角、身上長鱗、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另外,我們常常看到電視台、報紙雜誌紛紛推出“歌壇龍虎榜”,這是什麼意思呢?據《新唐書·歐陽詹傳》記載,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叫做“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同聚於此。這就是龍虎榜的由來,原來“龍”在這裏代表的是成功者。

“二月二,龍抬頭”:和龍一起過大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中國道教有“天官當令是上元”的說法,據說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上元之夜家家要點燈慶賀,因而這一天又稱“燈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曆本與龍無關,但在元宵節中,舞龍燈的活動卻必不可少。早在宋代,就有了龍燈。

農曆二月初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是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開始抬頭活動,以後的雨水也就多起來了。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熏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由於中國北方多旱少雨,所以春分的時候要將水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通常吃龍須麵、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岫》中的大龍舟,頭、尾、鱗都雕鏤金飾,氣勢雄偉,金碧輝煌。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與龍有關的節日。分布於中國中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的哈尼族,都有“祭龍節”。壯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祀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祀用的雞、豬等祭品。壯族人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保人畜平安。祭祀之日,外寨人騎馬或戴鬥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瑤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三月初三,祭龍的活動還包括求穀魂、祭穀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