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燃燒了整個沙漠。
太陽見了我也會躲著我,它也會怕我這把愛情的火。
沙漠有了我永遠不寂寞,開滿了青春的花朵。
我在高聲唱你在輕聲和,陶醉在沙漠裏的小愛河。
你給我小雨點滋潤我心窩,我給你小微風吹開你花朵,愛情裏小花朵屬於你和我。
我們倆的愛情就像熱情的沙漠……”
甘肅古浪的沙漠公路上人煙稀少,放眼望去,隻是一片無垠沙海。
漫漫沙海,看上去十分荒涼,卻讓人心胸開闊,溢滿大漠豪情。蔡鴻鳴開著改裝的四輪摩托在路上高歌,往位於祁連山下的家趕去。每次隻有這個時候他才有機會放開喉嚨,把自己優美的聲音唱出來。雖然很多人都說他唱鬼哭狼嚎,慘不忍聞,但直覺告訴他,那些家夥都是在妒忌,赤果果的妒忌,他這驚天地泣鬼神舉世無一絕世無雙的美妙歌聲又豈是他們這些凡人能懂的。
古浪曆史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這裏漁獵遊牧,休養生息。
在夏商時期古浪屬古雍州,西周時期由西戎牧駐,東周及秦時屬月氏,漢初為匈奴所居。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取河西,置設河西四郡,在武威郡下置蒼鬆、次、樸3縣,此3縣管轄區域約為今古浪全境及天祝藏族自治縣、涼州區的部分地方。
東漢曾改蒼鬆為倉鬆,即古浪地。三國時,古浪為魏地,縣名倉鬆。
十六國時期,前秦和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史稱“五涼”更替統治,先後置昌鬆郡、東張掖郡、魏安郡,分別轄昌鬆、次、樸等縣。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先後置昌鬆郡、魏安郡,分別轄昌鬆、次、莫口、溫泉、白山等縣。
隋置昌鬆縣。
唐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涼州都督郭元振重視民族團結,在古浪峽口築和戎城,之後稱和戎縣,後又改為昌鬆縣。
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為吐蕃占領,唐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率歸義軍收複涼州,昌鬆故地,複歸於唐。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為西夏國所屬,屬西涼府。南宋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為蒙古族成吉思汗占據,歸元所屬,在和戎城設巡檢司,屬永昌路。明初為屯守所,屬莊浪衛。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涼州千戶江亨因水名改為古浪,築城於今治所。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設古浪守禦千戶所,屬涼州衛。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古浪縣,屬涼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沿襲清製,置古浪縣,為甘涼道所轄。1927年廢道,屬甘肅省。1935年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武威專員公署,今歸武威市管轄。
雖然古浪曆史悠久,但其實和蔡鴻鳴半毛錢關係也沒有,理論上他根本不屬於這旮旯裏的人,而是閩南人。
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也不知是不是中了邪,年輕時他老爸竟然喜歡上了來自大西北的老媽,並與之結婚,後來因為老媽想家,還跟著一起過來。他就奇怪了,這片鳥不拉屎的荒漠地有什麼好的。但他老子顯然不這麼想,在這一呆就呆了幾十年,還在這邊生根發芽。
他出生後,他爸媽怕他不適應這邊氣候,就把他留在閩南讓爺爺奶奶帶,直到讀初中時才轉過來。一晃經年,小鳥熬成了老鳥,他也適應了這邊的生活。
隻是他還是喜歡閩南那方山水,那地方多好,放眼望去青山綠水,妹子水靈水靈,好像一捏就能出水般。
哪像這邊人兒,一聞上去滿身風沙味,人還特別彪悍。
也不知他爸當時是怎麼看上他媽的,他感覺老媽也沒妖俏出一朵花來嘛,估計當時兩人是王八綠豆看對眼了。也不知老爸到老的時候會不會悲催的大喊說“我的生涯一片無悔,我想起那天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