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啊,三郎,你還活著?!”
幼年的不幸經曆,鑄就了曼殊那種落落寡合、孤僻不群的性格;所幸的是,在大同學校就讀期間,他終於找到了睽隔多年的母親河合仙……
隨著嚴冬的消逝,曼殊的命運出現轉機。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曼殊與表兄林紫垣一起東渡求學——這是曼殊回國後第一次重返他的出生地——日本橫濱。
甫抵橫濱,曼殊便進入橫濱華僑界創辦的私立學校——大同學校就讀。這是一所中西合璧的學校,也是維新派與革命派初次攜手合作的產物,校名由康有為親定,取《禮運》篇的“天下為公”之意。學校裏彌漫著濃厚的儒學氣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氛圍。在康有為弟子們的主持下,學生們必須對孔聖人像行三拜九叩之禮。與此同時,校長徐勤“專以救國勉勵學生,每演講時事時,恒慷慨激昂,聞者莫不感動”;而“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每飯不忘,勖哉小子”的校訓,更是充溢著強烈的愛國禦侮的精神,對曼殊的影響綦巨。在此期間,曼殊先在僅授中文的乙級學習二年,又升到兼授中英文的甲級。由於天資穎悟,加之孜孜向學,曼殊在學業上頗有進境,而其繪畫上的天分,更令同學們刮目相看。他無師自通,涉筆成趣,常常隨心畫些小品贈與同學,其中沒有刻意雕琢的匠氣,處處洋溢著純真而樸拙的生機。
在課習之餘,曼殊仍想方設法尋找靡日不思的母親河合仙。可是,連一點點追尋的線索也沒有,他隻能憑著幼年依稀留存的印象,東奔西找,結果一無所獲。後來,在煦亭的幫助下,曼殊才終於找到了河合仙的居所——雲緒町。
“請問,河合仙夫人是住在這兒嗎?”曼殊站在虛掩著的門外問。
“哦,是住這兒,請問,你是哪位啊?”說著,從屋裏走出一位姑娘。
“哦,我姓蘇,是從中國來的,剛到橫濱,請您進去通報一下。”
“您是哥哥?”那姑娘驚愕地睜大了眼睛,怔怔地望著曼殊。
“請問您是……”曼殊遲疑地問。
“哦,我叫惠子,請您等一下,我這就去告訴阿娘。”
不一會,就聽得惠子在樓上喊道:
“阿哥,請上來。”
曼殊來到幽暗的樓上,隻見靠窗的“榻榻米”上,半躺著一個老婦人,她頭發散亂,麵容憔悴。她久久地凝視著曼殊,眼光裏閃動著幾分驚喜,也透出幾分疑慮。
“你是……三郎?”
“阿娘,我是三郎!”
“你還活著?”
“是啊,阿娘,我這不是站在您老人家麵前嗎?”
“兒啊!”河合仙哽咽著說,“幾年前,我曾接到蘇家的信,說你被虎吃了!”
“那是二嬸騙人!娘,我是你的親兒子啊!”此時,盤鬱在曼殊心頭的酸楚和隱痛,熱烈地上升,大顆的淚從眼裏滑到睫毛尖,凝結成圓的光亮,不可重拾地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