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默多克之母伊麗莎白:高責任高要求(1 / 3)

與默多克的父親相比,母親伊麗莎白要嚴格的多,甚至可以說是“鐵石心腸”,她為孩子們製定了較高的標準,並要求他們努力達到她的要求。但她這種高要求並不是建立在暴力管教和扼殺天性的基礎之上,而是用愛鑄就默多克的靈魂。這也正是她對孩子高度負責的集中體現。

魯珀特·默多克(1931-)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後加入美國籍。默多克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1964年創辦《澳大利亞人報》。此後先後收購《聖安東尼奧新聞》和《星報》、《紐約郵報》和紐約雜誌公司、《英國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並控製著在電影和新聞界中有影響的華納通訊公司。其創立的默多克新聞公司是澳大利亞大報係之一,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美國、新西蘭擁有數十家電視台、報紙和雜誌。

“洋孟母”擇居

魯珀特·默多克1931年誕生於澳大利亞默爾本的一戶富裕家庭。他的出世令全家人欣喜不已,為了默多克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母親伊麗莎白向他的父親凱思鄭重建議:遷居。父親凱思起初並不同意這個建議,他堅持認為祖屋是祖輩世代居住的地方,不能輕易舍棄;更何況遷居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選地址、購新居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很大。可母親還是堅持要搬家。

對一個孩子來說,他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和他所受到的教育,可影響到他的性格和今後的命運。正是認識到了環境對孩子智力的發展、性格的養養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點,伊麗莎白才力主搬家。功夫不負苦心人,伊麗莎白終於說服了丈夫,舉家搬離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南雅拿小鎮。他們找了好幾處房子,1932年搬到了突納克近郊的一棟大樓裏。夫婦倆還在墨爾本以南30英裏靠近弗蘭克思頓海邊社區的地方,買下了90英畝的地產。這塊土地遠離喧嘩的鬧市,在靜靜的夜晚能聽到海水拍打海岸的聲音,聞到帶有淡淡鹹味的海的氣息。

就在這個寧靜而優越的環境中,小默多克常常坐在爐旁聽母親讀書,講故事,接受啟蒙教育。

小默多克聽這些故事總是聽得很入迷。“我喜歡這些故事,”默多克後來回憶說,“使我對澳大利亞的鄉間有一種神奇的不朽的感覺。”也正是童年生活陶冶了魯珀特的情操,培養了他的情趣。童年生活的經驗使他一輩子都熱愛著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祖國、家鄉和家鄉的親人成為他事業成功的有力支柱,也是他偶爾受挫的心靈的安慰。默多克在良好的成長環境的熏陶下,在母親的苦心培育之下,一天天成長起來。

默多克的母親在當初選擇新家的時候,就曾對默多克的父親說:“我想,優越的環境一定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她的預言沒有錯。她嚴格挑選了一處適合孩子生長的土地,為孩子的成長奠定了最好的自然基礎。默多克後來的成功,證明了她的這一抉擇是明智的。

研究表明,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97%的嬰兒生下來都擁有正常的智力,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所以年輕的父母在選擇居住環境的時候應當慎之又慎,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選擇一些安靜優雅的地方,而不是嘈雜混亂的社區來安家。

孩子的心靈是潔白無瑕、天真純樸的,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麼樣的人。因此,可以說成長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教育兒子,適度地矯正他愛“獨行”的性格。1941年,當默多克10歲的時候,她被伊麗莎白送到寄宿學校去生活。起初父親凱思反對這個安排,認為孩子還太小,無法照顧自己,送到寄宿學校就讀無異於讓他去受苦。但伊麗莎白絲豪不讓步:“我認為寄宿學校的生活能教會孩子如何與其他人相處,這對孩子有益,能培養孩子的無私精神”。伊麗莎白認為,對於那些從優越的家庭環境中出來的孩子,寄宿學校的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她說:“我想凱思是擔心默多克不能理解學校的教育,但我敢肯定我是對的。”就這樣,年少的默多克離開舒適的家,被送到基隆的語法學校。

基隆語法學校是一個斯巴達式的學校,在墨爾本西南的海邊,位於海風口。冬天,刺骨的寒風幾乎可以穿透一切,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冷的一個地方。不過好處在於,這個學校的教員個個飽學博識,循循善誘。

校長詹姆斯·達林,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校長,他的特點也就是學校的特點。與伊麗莎白對孩子們實行嚴格管教一樣,他的教育方針也是“嚴教”。學校的學生每天自己疊被子,洗自己的盤子,在餐廳服務,開墾學校的荒地,自己種蔬菜提供給學校的廚房。達林和伊麗莎白驚人一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使默多克感到,在語法學校讀書所受到教育是母親伊麗莎白對他進行教育的一種延續,隻不過時間、地點、人物稍稍有點變化罷了。

在基隆語法學校的獨立生活,使默多克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很少因受他人觀點的左右而束縛自己的思想。這種獨立判斷事物好壞、辨別事物真偽的能力對默多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1947年,默多克完成了他在基隆語法學校的學業,但他留下來多學了一年。他創辦了他平生的第一份刊物《假如複生》。這次實踐,顯示出了默多克在辦刊辦報方麵的才華。由於他卓有成效的工作,默多克榮獲了“德蘭西傳播知識獎”,在報業中嶄露頭角。

除了辦報,參加辯論是默多克的最大愛好。學校的辯論社為他提供了機會來表現他那獨樹一幟,富於挑戰性的爭辯風格。他的演講表現了他是一個始終如一地反對現在製度的人,他對現在製度有著清醒的認識和自己的價值判斷。由於激進,默多克常常遭到非議,被各種各樣的反對意見所包圍,而陷於孤立。每當此時,他童年獨睡小木屋的經曆就會跳出來幫助他,支撐著他的信念,指引他度過難關。這全得感謝他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