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月2日(1 / 2)

《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月2日。今天主要跟大家講幾個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一個是民國政府在這一天正式頒布廢除文言文推行白話文的法令;第二個是韓國首都漢城改叫首爾,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廢除文言文

1920年1月2日民國政府頒布新法令,廢除文言文,使用白話文,也是讓這個國家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一步。大家知道,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說我們一直不能進步、一直不能向現代化邁進,就是因為受到儒家文化的束縛。當時在很多知識分子的倡導下,開始推行白話文,甚至有些過激的現象,比如將一切都簡化到連白話文都不用了,甚至連漢字都不用了,直接改用字母,大家認為一切的束縛都來自這個方塊字。當然,我們最後沒有這樣執行。但在其他一些國家,在向現代化的轉型中,確實也出現了這種現象,比如後來越南就放棄了漢字而改用音標文字。我們還沒那麼激進,我們改成了白話文。推行白話文之後,一時間出現了千奇百怪的白話文,因為剛開始大家都在探索,所以各式各樣的都有,我們現在回頭去看那個時期的白話文,有些會顯得特別可笑。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在發電報時大家還是采用古文,因為電報很貴,按字算錢,所以在那個年代能擬電報的人,都是古文很好的人。當時能寫電報的人就相當於現在能寫微博的人,因為微博就是要在140字內將整件事情說清楚。我們家到現在還存著一封電報,就是我媽媽在柏林出生時外公外婆從德國發回的電報,就五個字“除夕得一女”,因為越洋的電報特別貴。

我之所以講這件事情就是想跟大家說,每當你想推行改革的時候,都是有新的想法出現,抱著對新鮮事物的希望和熱情,但是在變革過程中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衝突矛盾。比如某些時候古文就是比白話文精練,之乎者也的那些詞除外。我們所做的改革,應該是科學的、實用的、貼合實際的,而不是僅僅拿新舊做對比,新的都接受,舊的都剔除,這種改革是過激的。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當時出現了很多新詞彙,尤其是跟西方接軌,我們當時並沒有那麼多現代化的詞彙,所以大量的現代化詞彙來自於日本,因為他們跟西方接軌得更早,他們率先運用了現代化詞彙。當時在日本有很多中國留學生,他們從日本回來後帶回了大量日本的現代化詞彙,他們當時已經對西方的詞彙翻譯運用得很成熟,所以被引進來後,很多我們就直接使用了。比如:組織、紀律、革命、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共和、文學、美術、哲學、政治……我們今天說抵製日貨,可能說不開日本車了、不用日本電器了還行,但說要是所有都抵製,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現代化名詞詞彙我們都不能用了,因為都是從日本傳入的。雖然中日兩國在曆史上存在很多衝突很多問題,但單從文化上講,兩個國家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有關於白話文,今天隻聊了一個小小的側麵。白話文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在胡適等大批留洋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帶動下,終於成為法律。有關胡適等那一代偉大的知識分子,我們會等到5月4日那一天或者他們誕辰、逝世時再來更多地聊。

“漢城”改名“首爾”

2004年的1月2日,韓國政府正式叫停了首都名漢城,改名叫首爾。這也是中韓兩國或者是中朝兩國,或者叫漢和朝鮮這兩個民族,多年來的恩恩怨怨中間的一環。韓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抵製中國文化,包括他們用了那麼多年的漢字,最後變成了拚音文字。他們寧可因此導致很多模糊的歧義,也要減少使用漢字,最後隻能是自己名字是用漢字寫的。名字現在也要慢慢地改成拚音,改成拚音以後,很多字其實就隻發出一個音,就搞不清楚你姓方還是姓王。但是他們為了民族文化的獨立,我覺得也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受了太多年我們的影響。之前有很多年是我們的附屬國,導致他們認為傳統文化中有太多漢族的東西,包括他們的首都叫漢城。為什麼要叫漢城呢?他們聽了以後肯定也不舒服,所以就改叫首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