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黨給了全人類一個血的教訓。所以這一天,1919年1月5日納粹黨在德國成立埋下了未來的禍根,未來有關二戰,有關反法西斯戰爭的內容,會跟大家來詳細講,今天先講到這裏。
杜布切克正式掌權
接下來一件小事情,對我們來說是小事情,但是對捷克人民來說,是他們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情。1968年的這一天,1月5日,捷克的傑出領導人杜布切克正式掌權。當然這個時候是深冬啊,1月份是很冷的,但是杜布切克掌權以後,推行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改革,算是鐵幕的東方(因為東方的華約和西方的北約在冷戰中間是兩大對立集團,他們的界限被叫作鐵幕),第一次出現了改革的曙光,人民開始獲得了言論自由等各種各樣的權利。
由於當時正在冷戰時期,每一個國家尤其在前線的這些國家,都要加入強大的陣營,鐵幕這邊是北約,鐵幕那邊是華約。所以在捷克,杜布切克的這個改革讓以蘇聯老大哥為首的華約國家產生了強烈的恐懼,覺得這個是資本主義的滲透,和平演變,支持自由化等,是不能被允許的。所以在捷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改革的時候,蘇聯糾集了華約其他各國的軍隊,悍然出兵捷克,以武力鎮壓了捷克人民的改革和“布拉格之春”。
此事後來被捷克偉大的作家米蘭·昆德拉寫進了他的偉大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裏,後來還被拍成了一部優秀的電影——《布拉格之春》,裏麵還有我非常喜歡的演員朱麗葉·比諾什。當然了,很多偉大的曆史事件都被拍成了電影,被寫成了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為藝術增添了好題材好作品。但是當時當地的人民,承受這些的人民,是非常痛苦的。
我後來去捷克,在布拉格時專門去了那個廣場。布拉格人民聚集在這裏,要求改革,要求自由的這個廣場,現在是捷克最重要的、每個遊客都要去看的紀念廣場。廣場旁邊就有一個紀念館,紀念捷克人民當時怎樣為了自由在奮鬥。旁邊的紀念館裏有大量照片啊、錄像啊,記錄當時蘇軍的坦克鐵蹄開進捷克,把捷克人民自由的希望澆滅。但是,這件事情其實對整個東西方冷戰都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東方,鐵幕東方的人民要求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強,終於在20多年之後,鐵幕降下來,各國人民依然追求著自己向往的自由。
福特公司正式實行八小時工作製
下麵還有一件小事情,但是我覺得很有意義,就是1914年的今天。1914年,大家想啊,現在是2013年,就是九十九年前的今天,福特汽車公司正式實行了八小時工作製,並把工人的日薪從兩塊半美金提高到五塊美金。
大家知道,五塊美金啊,今天當然隻能買倆漢堡,但是在那個年代,五塊美金,是非常非常值錢的。那個年代呢,一輛汽車,一輛福特自己產的汽車差不多賣到三百美金,之前可能稍微貴一點,因為生產效率沒有那麼高。自從福特汽車廠改革以後,由於生產效率空前提高,工人熱情空前提高,一輛汽車的價錢,大概從六百多塊錢降到了三百多塊錢。三百塊錢大家算一下,按五塊錢一天的工資,差不多一個工人,六十多天的工資就能買一輛汽車。這個生活水平,在九十九年前,當時是舉世無雙的。不要說我們中國老百姓當時連鞋還買不起,即使是其他國家,歐洲的國家也還都做不到。中國當時一輛汽車大概賣個幾百大洋吧,隻有極少數官員、商人能買得起。
但是中國當時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中國當時空前地重視教育,所以當時教授的工資空前地高。當時中國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幾塊錢的工資吧,一個軍官,要在前線賣命的軍官,大概十塊二十塊這樣的工資。但是當時一個大教授能掙到三四百塊,一個普通教授也到了兩百多塊。當時一輛幾百塊大洋的汽車,除了官員、高官以及比如說一個部長,當時能掙到一千塊大洋,像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當時做總長能賺到一千塊大洋,一個月就可以買一輛汽車。當時一個教授的地位居然跟一個高官一個富商一樣,一個大教授差不多兩個月的工資也可以買一輛汽車,和當時美國一個工人的生活水平是持平的。
一個普通工人掙幾塊錢、買輛汽車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怎麼算今天的一個工人要多少天工資才能買一輛汽車,這需要一個很大的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