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今年68歲了。在人民公社年代,父親是生產隊裏的會計、柴油機手、衛生員。在我的記憶裏,在父親的這三個角色中,當數擺在那架高櫃子上麵的那個神秘小藥箱了。
那時,按照公社的要求,每個生產隊裏都要配備一名衛生員,父親是隊裏不多的幾個文化人之一,加之父親會一些草藥方,就很自然地擔起了衛生員的擔子。
父親十分愛他的小藥箱,他總是把這個紅色的小木箱抹得油光發亮,裏麵的藥瓶擺放得整整齊齊。藥品是人民公社統一配發的,是幾種常用的藥,大多是消炎止痛之類的,口服外塗的都有。那些藥品的說明文字被父親記得滾瓜爛熟。父親說,這樣一看病情就可以知道小藥箱能不能解決問題了。
小藥箱裏還放著一本筆記本,那上麵工整地寫著父親參加公社醫院組織衛生員進行培訓的內容,父親的這個中等大小的筆記本上,還記載了他所看病人的一些情況,記下的有50多人,直接治好的達到一半以上,而對那些不能治的和需要上醫院治療的,父親也有明確的記載和安排,此外,還記了一些草藥方子。
醫院在肯定農村小藥箱起到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加強了培訓工作,一批農村衛生人才的迅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空白。
改革開放的號角在中華大地奏響,國家加大了農村衛生所、院的建設力度。時代呼喚重點突出一批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大隊衛生員,自然也淘汰一些業務不熟練的了。父親看病是比較認真的,也是比較好的,他想繼續幹下去。可是,大隊裏麵隻需要留下3個能“過級”的(當地人習慣地稱衛生員為醫生),競爭可謂很激烈,是去是留,父親背著小藥箱到村裏開決選會去了。過去的大隊裏有10多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裏配備一名衛生員,因此就有了10多個衛生員。決選分3次完成,父親進入了最後一輪角逐,大隊書記找父親談話了,書記告訴他:“你是多年的生產隊會計,又是柴油機手,沒那麼多時間背著藥箱去外麵幫人看病了,你就考慮一下不要幹這個衛生員了吧。”父親半天沒有吱聲,隻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擺著小藥箱的位置上。最後,父親主動退了出來。
這之後,大隊裏留下的3名醫生的小藥箱也慢慢地變大變豐富起來了。
隨著國家鄉鎮一級政府的建立,農村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村衛生所的管理責權進一步提升,直接由縣衛生局頒發開辦衛生所的行醫執照。
而如今,隨著新農合醫療體係的大力建設和深入發展,鄉村衛生所、院的就醫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對保障村民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十分有效作用。
在這個發展變化的進程中,父親都“趕上”了幾次病,每一次的經曆令他都發出了驚喜的感歎,回想起自己曾經背過的小藥箱,他深情地說:“農村的醫療條件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以前上醫院看病那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今天大病小病都能上醫院看,到今天住院還能報銷,這在以前自己背小藥箱的時候是沒有想到的。”他還說:“以前農村衛生服務小藥箱是主要的,而今天縣級醫院、鄉衛生院、村衛生所三級醫療體係建設得這麼好,真是鳥槍換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