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正是花村釀熟時(2 / 3)

有些地方有新婚夫婦吃“雞合飯”的習俗。新郎、新娘拜堂完畢,賓客開始吃喜酒。此時,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任何人不得入內。喜宴上過四道菜後,伴婆端來一隻缽子,停在洞房前,喊一聲,等新郎探出頭,將雞合飯端進去。那是一隻整母雞與少許米飯合在一起燉成的。伴婆隻給他們一雙筷子、一隻酒杯。“廚下”把雞燉得剛熟卻不爛,吃時非得兩人撕扯不可,這樣,新郎與新娘就互相親熱起來。吃過雞合飯,酒宴已近尾聲,新婚夫婦要隨伴婆到客桌上去陪酒。賓客向新人提出問題,得到回答,賓客才肯喝酒。因此,他們不得不把吃雞合飯的大致情景講出來,引得大家笑一頓。不過,新人最難過廚下關,因為廚師們會出些繞口令叫他們念,往往因咬不清字弄得哄堂大笑。繞口令通常用的有:“拆東壁補西壁,拆壁補壁,壁補壁,好合恰,怪不得要來個壁補壁……”此俗仍存,而且人們還在雞合飯上挖空心思作些文章。

人們飲酒,不醉不歡,欲醉必勸酒,勸酒才能進入醉的境界。是的,醉可以是一種陶陶然、飄飄然的境界。勸而不從,飲不盡興,自生佐飲助興之趣。所謂“酒令”,即由此而生,沿習成俗,並流傳至今。吃“雞合飯”時的繞口令,便讓我聯想到酒桌上的行酒令。行酒令其實是曆史悠久的酒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來路也可追溯到遙遠。春秋戰國時代的飲酒風俗和酒禮有所謂“當筵歌詩”、“即席作歌”。從射禮轉化而成的投壺遊戲,實際上是一種酒令。秦漢之間,承前代遺風,人們在席間聯句,名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便逐漸豐富,作為遊戲的酒令也就產生了。唐宋時代是我國遊戲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酒令也相應地得以長足發展。酒令到明清時代則進入另一個高峰期,其品種更加豐富,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江西通史》對唐五代時期江西的酒令遊戲如此描述——

酒令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酒文化,起源於儒家的“禮”,為飲酒時助興娛樂的遊戲方式,多用於節日聚會和飲宴。唐代飲酒之風濃厚,酒文化也相當發達,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行酒令。在酒席上行酒令助興可說是唐人特色,也是他們的一大樂趣。行酒令前,一般是推一人做令官,令官監察依令飲酒的次序,按當時有稱縣令為“明府”的習慣,令官被命名為“明府”。明府之下設二錄事:“律錄事”,掌宣令和行酒;“觥錄事”(或稱“酒糾”),司掌罰酒。此二錄事善於酒令,知曉音律、飲酒量較大,又善於談吐能應酬場麵。不過,有時並沒有這般煩瑣,酒令的所有工作或由令官一人或令官加一錄事承擔。酒令始於先秦,不過至唐代才製定為法。唐時酒令名目繁多,最初有“平、索、看、精”四字和“律、令”等令,後因繁難而廢止,代之以更簡單的令。《唐國史補》卷下將酒令分為律令、頭盤、拋打三種類型,律令是按照一定的法度,主要采用言語的方式,在同席之中依次巡酒行令。隋唐時筵席上行各種名目的酒令,它可以調節賓主間飲酒的數量和節奏的快慢,增加宴會上的歡樂氣氛。酒令中的文字往往采擷經史文句,說古道今,見物寓意,詼諧而又有暗喻,出令和答令的對偶切韻均需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隻有學識廣博,才思敏捷又能即席對答如流,才能應對得體。唐代的行酒令以及由此形成的酒令藝術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文化寶庫。無論唐代文化的哪一件新事物,無論中古和近古時代的哪一種東方表演藝術,都承受了唐代酒令藝術的潤澤。可以說,唐代酒令藝術,代表了這一時代的最光輝創造。唐代行酒令時多用酒籌以記飲酒數。酒籌用金、玉、竹、木等材料製成各種形狀,上刻著經書詩文,下麵說明掣得此籌的人飲酒的方法。如自飲、勸飲以及該罰酒數量多少均有具體規定。1982年在鎮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銀器窯中,發現了“論語玉燭”酒籌筒和五十根酒令籌,酒令辭全部選自《論語》,相當清楚地說明了唐代酒令的文化意義。

唐五代江西地區飲酒之風素來興盛,酒令遊戲也比較盛行。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生動地反映了江州一帶行酒令的情形。江西也出現了一些酒令高手。《太平廣記》卷二九○《呂用之》記,唐後期,呂用之之父呂璜,“以貨茗為業,來往於淮浙間。時四方無事,廣陵為歌鍾之地,富商大賈,動逾百數。璜明敏,善酒律,多與群商遊。”叉《唐摭言》卷十《海敘不遇》載:盧肇在筵席上請以眼前之事為令,規定尾句須有樂器之名。盧出令道:“遠望漁舟不闊,尺八。”時有姚崇之孫姚岩傑飲酒一杯,作憑欄嘔吐之狀,即席還令道:“憑欄一吐,已覺空喉。”“尺八”即簫管,因管長度為一尺八寸,故名。“空喉”即箜篌的諧音,為古代的撥弦樂器。姚岩傑的答令,以箜篌對尺八,很是工整,其即景出句,雖帶有點侮慢倨傲之氣,但亦見其急中生智、才情橫溢之態。而盧肇即景出令,也頗富才情。《蟹譜》下篇“令旨”記載,五代南唐人宋齊丘與北方使者飲宴,席間行酒令,規定互食兩種南北流行的食物,並互用南北俚語將所食之物表達出來。其中,北方使者形容南方食物稱:“先吃鱔魚,又吃螃蟹,一似拈蛇弄蠍。”宋齊丘應聲回答:“先吃乳酪,後吃喬團,一似喠膿灌血。”相互的對答中不無諷刺之意味,但卻是酒令中的機智。

酒令遊戲按其流行範圍分,較為複雜、書卷氣重的酒令稱為雅令,一般多在書本知識較豐富的人士之間流行;廣大普通民眾之間則流行比較簡單的酒令,稱為俗令。作為宴席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酒令的形式千變萬化,可以即興創造和自由選擇。繞口令也是為了勸酒助興,自然是屬於樟樹民間的酒令。

婚禮後,改稱新娘為“新人”,第三天早飯後,新人要帶丈夫回娘家,娘家要接新姑丈。接新姑丈,以大橋鄉一帶最具特色。新姑丈根據嶽父家親戚的戶頭備足禮物,禮物厚薄不同,按輩分送。待新姑丈進門,嶽父家要打“千鞭”,講排場、撐臉麵的則要放“萬響”爆竹。新姑丈給嶽父家送上禮品,喝過茶,再將禮品分送各門親戚,然後回嶽父家吃麵。麵碗裏,有四個蛋、一隻雞腿和幾片肉。吃過麵後,再吃酒。吃酒這一關對新姑丈來說很難過,因為嶽父家通常會把村裏的喝酒高手請來陪新姑丈。此時,新娘往往不在身邊,新娘要和母親、和閨蜜傾談呢。新姑丈喝得麵紅耳赤,還得去其他親友家喝。有多少家就得要吃多少桌,不吃就會被親友認為“眼睛大,看不起人”。新姑丈很少有不醉的,但是,此時新娘不會責怪,因為她怕丈夫日後“好高”,抱怨娘家沒酒、沒有把他灌醉,同時,新娘也想讓新郎知道,自己娘家人不是好惹的,給他個下馬威吧。新姑丈回家時,各家要“回籃子”,每戶十個蛋、一條毛巾或一雙襪子。新姑丈因醉酒走不穩,又不能留宿,便由新娘攙扶著回家。酒心明白的新郎借機與之親熱,一路摩挲。到家酒醒後,新姑丈果然仍要“好高”,說自己如何“過硬”,對方如何舞弊,所以他醉了別人沒醉。這時,新娘立即開口揭丈夫的醜,有些結婚後一直沒交口的夫婦,便趁機互相搭嘴,顯出其樂融融的氣氛。

樟樹一帶贛江兩岸的農村,有“偷秤砣”的習俗。年輕婦女結婚幾年後,如果沒有生養兒女,婆家就會令媳婦去娘家偷秤砣。偷了秤砣以後,如果懷上了孩子就取名叫“秤崽”,或“秤砣崽”。新娘到婆家後,頭一年或第二年生了孩子,若是時隔六七年或八九年未再生孩子的,婆家也要讓媳婦到娘家去偷秤砣。

人們更樂意把人丁興旺的祈願,寄寓在鬧元宵的燈彩裏。在江西鄉村,燈象征著丁。燈彩脫胎於照明的燈籠,隨著民間宗教的產生而成為祭祀用具,以後又為民間習俗所應用,逐漸進入年節、慶賀、禮儀等活動。它聚合了傳說神話、民歌民謠、各種民間工藝以及民間舞蹈,通過燈彩,我們既能夠體察一個地域人們的思想情感、社會心態、宗教信仰、風土人情,而且,還可以窺見人們共同的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理想和辟邪禳災的民俗心理。即使在今天,異彩紛呈的遊燈鬧元宵活動,仍是江西鄉間最為普遍的民俗事相。而在樟樹的黃土崗鎮肖家村,農曆正月十五這天,後生們要結伴為頭年的新婚夫婦送喜,預祝早生貴子,這一習俗謂“麒麟送才子”。送喜隊伍的前麵,有一後生手捧長方形木香盤,盤內立放著一蔸綠油油的青菜,因菜諧音“才”,菜旁邊立放著兩隻紙剪的麒麟和一盞長明燈。吹打班子敲鑼打鼓吹嗩呐,頓時形成一股喜氣洋洋的人流。送喜的順序,嚴格按照族譜輩份的高低排列,即使年齡較大但輩份低者,也要讓年齡小卻輩份高的排在前麵。送喜隊伍每到一家,新婚夫婦即放鞭炮迎接,並沏熱茶、上糖果點心熱情招待,也有留下喝酒的。頭年全村新婚夫婦有多少,送喜全要送到,一對也不能少。否則,沒有送到的會被認為是不受村人尊敬的夫婦。此時,也可為前些年結婚尚未生育的夫婦送子,不過,即便不送,這類人家也不見怪。

燈與燈相輝映,火與火互照亮,那些彼伏此起的遊燈活動,為我們勾勒出一條條明明滅滅的維係大地人心的情感線索。春節期間,大橋南上一帶的舞龍稱“送龍崽”。十二月初七,第一次將龍燈中的燃子點燃,叫“試燈”。燃子是用篾片纏上毛邊紙在菜油裏浸蘸而成的,其好處是燒著後不易吹滅,越舞動燃得越明亮。試燈後,把龍置於祠堂“敬龍”,一直到正月初七,才開始“放龍”,也就是把龍放出來到處遨遊。到了正月十五日,各家要準備“接龍”。這天上午,要以三牲供品祭祀天地祖宗。晚上,吃過元宵團,將三牲祭品供在廳堂中央,兩邊燃著香燭,前麵擺著香爐,香爐裏燃著香柏木。主人備好煙、茶、果品和爆竹。龍一到門口,女主人放爆竹,男主人散煙,吹鼓手在門口吹吹打打。龍進門,沿桌子走一圈,舞龍人喝彩:“恭喜啊,發財啊!”然後在廳堂裏舞一陣。龍出門也要放爆竹。如果主人家是新居,則要在門口舞一陣龍,主人要放不少爆竹,還要送個紅包。假如這戶人家有頭年結婚的,則需要“接龍崽”。新婚夫婦待龍一進門,就盡力去扯龍須,將扯得的龍須放在新媳婦貼身衣袋中,準備懷“龍崽”。龍被扯掉龍須,不會受到責備,但龍要停在新房門口討紅包。討過紅包,舞龍人代表龍給新娘送禮。奇怪的是,禮物竟是舞龍人事先準備的石頭、破爛物等,胡亂往床上、桌上到處放。這時,舞龍珠的人站在房中,將龍珠擺在床上,喝起彩來:“新娘新郎,快快上床。男的善射箭,女的愛喝湯,相親又相愛,兜個龍崽崽,全家光彩呀——恭喜呀!”

酒滋潤了添丁的歡樂,酒也灌溉了慶壽的吉祥。樟樹慶壽習俗是凡年滿六十歲的老人,每十年一慶,不過,有些地方一般不做八十壽慶,其認為八十是不吉利的。做壽一般是做九不做十,即五十九、六十九歲時,為六十、七十歲做壽,因“九”與“久”同音,含有天長地久之意。夫妻雙方做壽則妻子從丈夫,如丈夫做六十歲壽慶,此時妻子才五十七歲,也要跟著丈夫做六十壽慶;如妻子長於丈夫,則必須等丈夫滿五十九歲時,才雙雙做壽。慶壽程序是,壽誕之前,由女兒送壽被、壽衣、壽餅、壽麵等,至親好友也以壽燭、壽香、壽屏、壽瓷等相送;壽慶之日設壽堂,做壽者坐於堂上,晚輩們按輩份年齡為序,雙雙叩拜;接著就是由兒子做酒,請拜壽者吃麵吃酒,壽誕成為闔家親朋好友的喜慶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