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宗這幾日間,雖幹了不少‘閑事’,可對於欽命大案,自然也不敢耽擱。
通過勘察過去的案卷,以及留存的證物、證詞,也大致梳理出了一些算不上絕對,但稱得上是言之有物的新證據。
此時聽廣德帝動問,他不慌不忙的討了執筆,在角落裏的矮幾上揮毫而就,畫出了一副鐵網山案發現場的地形圖。
想了想,又在側下方的空白處,補了幾個物證的圖形,最後用朱砂筆,將所有關鍵所在圈注了標識,這才請掌宮太監裘世安捧了,轉呈到皇帝桌前。
“陛下。”
孫紹宗重新回到原處,躬身道:“臣整理了之前的案卷,發現經辦官員大多對此案屬於誤殺、還是謀殺爭論不休,因此臣認為首先要查證的就是這一點。”
“臣為此仔細查驗了所有證詞、證物,終於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那衛若蘭酷愛射獵,家中又不缺財物,自然置備的是好馬好鞍——就連他打獵時用的弓箭,也分成了好幾種款式。”
“而當日因是去山林中射獵,衛若蘭所攜帶的,是一種特製的三棱箭,長羽、木杆、重簇,以‘穩、準、狠’著稱,射程卻遜色於一般弓箭。”
“這自然是因為山間林木茂密,射程再遠也難以發揮效果,反不如追求精確穩健——臣當初征討五溪蠻族時,彼等所用的弓箭亦是如此。”
“而在案發當時,那支箭是穿林而出,射中了二十餘步外的牛公子。”
“臣命人去勘察過,山路兩側的林木相對較為稀疏,即便深入十數步遠,仍能清楚的看到路上行人。”
“直到深入林中二十幾步,甚至三十幾步遠,視線才有可能被林木遮掩,看不清路上的狀況。”
“若是在林中誤射,這距離起碼也要在五十步開外。”
“再加上牛公子當時正在下山,箭失射來的角度是自下而上,難度就更大了。”
“根據臣派人實驗的結果,衛若蘭隻有用最大弓力進行拋射,才有可能射中五六十步外的牛公子。”
“這顯然不合常理!”
這番分析有理有據,比之前三司會審時,那些憑空揣測的‘動機論’,可是高明多了。
雖這其中,難免有之前的官員辨不明行事,所以故意消極怠工的原因。
但孫紹宗這番深入淺出的推斷,還是得到了廣德帝的稱讚與肯定。
“如此來。”
隨即他順勢問道:“那衛若蘭果然故意射殺了牛家長子?”
“這卻未必。”
孫紹宗搖頭道:“微臣在完成這些測試之後,還做了另外一些驗證。”
“雖不注重射程,但衛若蘭所用短弓的力道,還是遠超一般的獵弓——而那特製的長翎羽箭,威力也比一般箭失強出不少。”
“若是在三十步內,以豬肉作靶的話,以衛若蘭的獵弓拉滿射出,入肉當在四寸至五寸——若遇肋骨阻攔,則驟降至兩寸左右。”
“換算成牛公子較為消瘦的身子,基本上不被肋骨阻攔的話,每一箭都可以透體而出。”
“偏根據先後三次的驗屍記錄,牛公子所中之箭入肉約為兩寸四分左右,刺破心髒導致身亡,而且並未傷及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