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剛讀完王開嶺先生的《一個守墓家族的背影》,讀來讓人蒼涼貫骨。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家族三百年間,從晚明到現在,生於守墓,逝於守墓,繼承守墓,好像走上了一條無盡的不歸路,這規矩在佘氏家族代代相傳,370多年,這個家族共17代人恪循祖訓,滿懷忠義,棲息在遠離祖籍的北京廣渠門的皇城根下,守著袁崇煥的墓,也守著逝去的一代代先人,他們心底守著先人心底守著的東西。袁崇煥的墓,就是佘家的人的出發地和歸宿。但這墓現在尷尬到搬遷,一種精神被攔腰截斷。到大家都爭先去啖袁崇煥肉的時候,佘義士沒有盲從,他以一個仆人的判斷為袁崇煥在心底豎立了一座紀念碑,而當時的如此舉止是要冒滅門誅族的大風險的。
這個家族是寂寞的,一直都在邊緣活著,在生存的邊緣,也在曆史的邊緣。這個家族永遠隻是孤苦伶仃,形單影隻。
“義”這個字在現代蒙上了一堆灰塵,它像是一張薄薄的紙,吹氣就透。
有的人說,“義”指的就是“正義”,其實這個字是蘊含了豐富的含義的。這個守墓家族其實就是“義”的奉行者,因為他們知道“義”是一種世代傳承的信仰,而並非是一時而起的正義。
“義”的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已演變成一種公民意識和公德心。在國家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下,或許不需要像以前的俠客那樣流血犧牲,但“義”的精神仍然不可丟。孔慶東教授在回答當下社會需要怎樣的“義”的精神時說:“軍人不怕死,幹部不愛錢,對內保黎民,對外抗霸權。”
我想這幾十個字,才是真正懂得“義”的人所應該做的!
當代很多人缺乏社會責任感。人們隻講自己的權利不講自己的責任,隻講我應當得到什麼。
現在的人很少能自我反省、道歉、認錯,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都說自己沒錯,隻要不犯法就可以,想方設法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犯了法請律師狡辯,隻要自己不受懲罰就可以。我要說他們根本不懂得“義”到底是什麼?
“義”的精神並非挑戰或者推翻現有的社會製度或者法製裁判,而是在補救這些製度弊端造成的不公正,換句話說,“義”的精神是通過對社會底層人士的救助實現相對平等而不是風風火火地造反。
“義”的精神從局部來看,是一種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但宏觀地看,“義”的精神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民間力量的弘揚。“義”的精神是對國家製度出現空白後的一種民間力量的補救。單個的“義”體現在救助困難群體,而放大了的“義”是民間力量和聲音對國家和社會的一種責任和態度。
在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大俠領導襄陽城軍民抗擊蒙古大軍入侵,正是對“義”的精神最好的注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本書的作用也許沒有這麼大,但是希望大家能從這本書的寫作中,真正理解“義”的精神的真義,我想如果真能有這樣的效果,那麼我這幾個月的努力才算沒有白費。
也許這不是一本百萬銷量的暢銷書,但能借此書喚醒一萬或是一千,甚至更少人心中的那股力量,這也是我十分欣慰的事情了!
尹劍翔
201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