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使團(1 / 2)

第一章出使團(節一)

隨著使團出使金國,趙四喜從此遠離京城。

他不知道這一去要消耗多少時日,隻道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臨行前,宋徽宗把趙四喜喊到宮中,私下裏當麵千叮嚀萬囑咐,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凡事要留個退路。並高度讚揚趙四喜的能力,相信趙四喜能夠圓滿完成任務,凱旋而歸。他好在宮中設宴犒賞三軍,再對趙四喜進行封賞。

說是三軍,一路除了趙良嗣,也就是前文提到過的馬植,以及王瑰及其十幾個隨從、六七十個將士之外,還有宋飛燕及其所管轄的部隊——神衛左廂中的一個指揮中的六個人。其中就有趙四喜見過的張漢生和楚瑜荀,其他四個人分別是唐奎、明良、黃超、馬來。他們六人武功高強,任務明確,就是保護趙四喜的安全,其他的一概不用理會。

本次出使金國,名義上是買馬通好,實際上是為了探究女真內部的虛實,然後與之聯盟。先前宋徽宗已經派王師中和高藥師等人去過一次,不料在海上看到金國的海巡士兵眾多,心生怯意,又有數次小命差點交代,見情況不妙,匆匆返回京師複命。

宋徽宗哪能容忍手下的人是蠢材庸吏,發配流放一部分人,又命王師中選能幹的人再去一趟。選來選去,這一下就耽擱今年春天。

本來吧,這一趟差事輪不到和義郡王趙有奕和現任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以及王師中的兒子王瑰出去,而且曆史上也不是和義郡王前往,趙良嗣也是到了1120年才去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之前是呼延慶與王致負責出使聯係金國使者。

孰料,蔡京不知哪根弦打錯了,向宋徽宗進言,說和義郡王乃是天作之才,又是皇族,一定能夠不負聖恩雲雲,總而言之是說了一大通的好話,非要和義郡王去這一趟不可,也隻有和義郡王才能夠將此事般的妥妥當當。宋徽宗耳根子軟,又沒什麼主見,作為知音、知己,他對蔡京又是言聽計從,多年的老丞相都這麼說了,加上又有童貫力排眾議,許多大臣隨之附議,那就依了吧。

由此,在巡狩過後,也就是趙四喜剛來大宋朝那會兒,宋徽宗全方麵的斟酌考量之後,基本上就敲定了由和義郡王帶隊出使金國。趙四喜第一次在延福宮聖前對答的時候,宋徽宗心裏已經有了底,不管趙四喜願意與否,他都肯定要被派去出使,那次也就是走個過場,趙四喜的個人意願不做參考。其實,宋徽宗事前本要與他通氣,隻是他自己“抱病”在家而沒有機會罷了。

在日前宮中舉辦的蹴鞠比賽中,趙四喜表現優異,一舉奪得等同於“最佳射手”的獎項,比賽中把成名已久的高俅踢得推頭土臉,宋徽宗一高興,授了他一個武信軍節度使。

經過一番縝密的計劃,本次出使團敲定下來。武信軍節度使、和義郡王趙有奕為正使,提出“遠交近攻,聯金抗遼”計策的中奉大夫趙良嗣為副使,忠翊郎王瑰同為副使,但地位要低了很多。這班人馬正是兩年後“海上之盟”簽訂隻是使團的全班人馬,隻不過多了一個和義郡王趙有奕。

一行不足百人,浩浩蕩蕩由汴梁出發,一路騎行,一路北上東去,走的便是官家大道。

一路無話,相安無事。

因為使團裝作商隊,不便留宿驛站,每遇城池,便停下來歇上一晚,第二天再重新整裝齊發。

行了大概五日,加上天氣炎熱,使團才堪堪過了鄆城縣,走到濟州,這樣的速度,真是叫人不敢恭維。

這個時期的北宋,時局動蕩,民怨四起,雖說京都汴梁一片四海升平、國泰民安之象,但是一出了京都那就是舉國不平。朝廷被蔡京、童貫這一夥人搞的烏煙瘴氣,上上下下隻懂得醉生夢死、窮奢極欲、浮華享受,百姓被他們剝削壓榨的麵黃肌瘦、流離失所。

別說什麼生活不易了,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怨不得群雄四起。這一路走來,倒是遇到過落草的草莽,隻不過這些人不成氣候,小打小鬧還行,但是看到使團一行人多勢眾,不似好惹之輩,便打消了搶劫的念頭,任由使團直奔前路。

卻說大宋朝缺馬,那是曆史遺留問題,產馬的地界不歸你管,怨不得老天,誰讓你打不過遼國,打不過西夏呢。除了花重金買馬之外,本地是難有上等寶馬的。原先,使團並非是一人一馬,除了一部分領導階層能夠不用甩開十一路汽車之外,其他的普通將士都是步行。但是誰讓跟著童貫混、又是被賜姓的“國姓爺”趙良嗣有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