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2)

開戰的前兩天一切順利:遠征軍的先頭部隊順利的切入了巴比倫在沙漠中沿一條南北線公路布置的防線,巴比倫軍隊在我們猛攻下的表現隻能用“拙劣”來形容。戚繼光元帥的第二集團軍在25日一天裏推進了100多公裏,擊潰了巴比倫兩個師,順利突破巴比倫防線,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錢隆在司令部裏拿著前線發來的捷報隻說了一句話:“薑桂之性,老而彌辣。”的確,用這句話來形容當時已經年屆70的戚繼光元帥是再恰當也沒有了。

27日,我軍全線突進,巴比倫全線潰敗,大批的俘虜讓司令部非常頭痛:不能殺,也不能放,前線部隊依靠的補給都是事先發到部隊的,分給這些戰俘的話我們的人吃什麼?不分給他們難道讓他們就這樣渴死餓死在沙漠裏?後勤部的魯易,一個腦袋圓圓的大胖子,常被誤會“私吞了補給品才肥成這樣”,那幾天一下子就瘦了好多,其中一半倒是為這些戰俘的安置。總算後來參謀部有人想出了辦法,讓這些戰俘去參加修複巴比倫沙漠鐵路的工程。

巴比倫沙漠鐵路始建於1655年易洛魁戰爭之後,巴比倫頭一次在巴比倫沙漠以西占有領土,但是由於巴比倫沙漠的阻隔,這些易洛魁城市很難納入巴比倫的有效治理之下,暴動起義不斷。巴比倫政府深感鞭長莫及的痛苦,於是舉全國之力,修建了這條在巴比倫沙漠裏橫貫東西的鐵路,這條鐵路西起聖雷吉斯,向東延伸到巴比倫本土最西端的席帕爾,全長2500公裏,由20萬工人耗費15年到1670年正式通車,被巴比倫自詡為“世界工程奇跡”。通車後大大便捷了巴比倫本土與易洛魁被占領土之間的聯係和交流,巴比倫遂將易洛魁被占領土正式納入自己的國家體係。這一切與這條巴比倫沙漠鐵路有著非常重大的關係。

東大陸戰爭開始以後,巴比倫在易洛魁被占領土上連戰皆北,傷亡慘重,為了阻止我軍沿鐵路線迅速移動進入巴比倫本土,巴比倫軍隊在撤退時將沿線的鐵路全部炸毀。相應的,我們則不斷的對其進行修複,甚至還特地從國內調來了幾個工程大隊專門修複鐵路線,但是無論如何,人手還是不足,於是有人就想出了用戰俘去修鐵路的主意。

現在的人都知道這個主意的結果:15萬戰俘在沙漠的惡劣氣候和嚴酷條件下死去。東大陸戰爭後來遭受抨擊最多的地方就是這裏,被認為非常的“非人道”和“殘忍”,但是說實話,我至今不覺得這個決定有什麼錯誤,如果沒有這些戰俘的參與,這條鐵路不可能在幾個月裏就恢複到基本可以通車的地步,而如果沒有鐵路運輸的話,我們根本無力發起後來的幾次攻勢,包括那次非常有名的“薩裏昆突擊”。

那是9月7日,部隊在沙漠裏掙紮著作戰,終於在南線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名叫薩裏昆的綠洲城市。這個城市隻有不到一萬居民,都是巴比倫人,這時由於我軍的推進,城內居民幾乎都已經逃走了。這樣的一個小城卻不同凡響的有四個巴比倫主戰步兵師駐守(說不同凡響是因為巴比倫的所謂主戰步兵師相當於我們的近衛部隊的意思,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而該城居然有四個這樣的師駐守,可見它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薩裏昆以西是連續1000公裏沒有人煙的沙漠,向東300公裏則是席帕爾,被稱為“巴比倫的大門”)。疲憊不堪的25主戰坦克師作為前鋒部隊與敵人交火,遭到敵軍炮火的重創,隨後連續多天的沙暴使其更加陷於困境。16日該師被擊潰,這是自“熱風行動”開始以來我軍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