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 / 2)

朱良國在叢林中奮戰的時候,我正在巴比倫城“享著清福”,這是朱良國有一次在跟我聯絡補給問題的時候說的。我苦笑著,在這麼一個遍地都是反抗分子和饑民的城市裏整天跟剛到的新兵打交道,這種生活叫做“享清福”?跟這樣的福氣比,我倒情願上戰場去真刀真槍的和敵人幹。

朱良國的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巴比倫的剩下的軍力已經不多了,他們那殘破的經濟也負擔不起大部隊作戰那龐大的作戰費用。雖然有些遊擊隊不斷進行一些襲擊,但是在我軍的優勢兵力麵前不堪一擊。中國空軍完全掌握著製空權,前進基地就設在巴比倫城郊外,巴比倫遊擊隊一露頭就是鋪天蓋地的炸彈傾瀉而下,炸得這些裝備都不齊全的遊擊隊傷亡慘重。不同於現在許多描寫巴比倫森林戰鬥的書中所提到的,其實朱良國根本不把與遊擊隊的戰鬥放在心上,他最關心的是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對部隊戰鬥力和士氣的影響,同時努力保持補給線的暢通。事實上,在那裏“天氣和地形造成的傷亡比戰鬥還大”。僅在進入巴比倫森林的第一周,南方集群中被毒蛇咬死咬傷的官兵就有23人,而同一時期在戰鬥中的傷亡人數甚至還不到100人。

巴比倫人原先在巴比倫森林中修築過一條鐵路和幾條公路。這些橫亙整個森林的道路是巴比倫人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建成的,它們保證了巴比倫平原和巴比倫南方國土之間的聯係。而現在為了阻擋我軍的迅速推進,巴比倫人對這些道路進行了不遺餘力的破壞。根據事後的統計,這些道路上有80%的橋梁被破壞,有23%的路段埋上了地雷,還有許多地方的路基被徹底破壞。根據這一情況,東大陸遠征軍總司令部調撥了東大陸所有的工程部隊大約十萬人投入到對這些路段的搶修。這些工程部隊簡直就幾乎是不眠不休的緊跟著部隊推進,他們負責迅速修複所有被破壞的路段,清除路障和地雷,還在沿途重要的地點搭設補給站和臨時營房。工程部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雖然他們沒有正麵與巴比倫人交鋒,但是他們和看不見的敵人(叢林惡劣的環境、疾病、野獸和糟糕的天氣)作戰卻取得了重大勝利。在巴比倫戰役的最後幾個月,通過這些鐵路和道路向前方運送的補給物資達到每個月八十萬噸的驚人數字,甚至超過了和平年景這些道路所負擔的運輸量。可以說,我們的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樣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工程部隊。

朱良國後來曾跟我談起,在巴比倫森林行軍時他最受不了的倒不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自然環境,而是路邊無數的巴比倫難民屍體。巴比倫難民向南前進的途中是必然要經過這片森林的,在巴比倫城以南最近的巴比倫城市是尼尼微,兩地間的航空距離約為1000公裏,而連接兩地的道路則長達1400公裏,其中有800多公裏路程是在巴比倫森林中穿行。而除了少部分坐飛機南逃的高層人士外,大部分的難民是隻能靠兩條腿走完這漫長的路程。他們扶老攜幼,帶著不多的一點物資走入這片荒無人際的原始森林。在道路被破壞,沿途幾乎沒有什麼城鎮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在途中因為疾病或野獸襲擊而喪生。在前後持續近半年的難民潮中,大約有四十萬巴比倫人走進了這片森林,根據不久前我看到的一本名叫《巴比倫森林慘劇》的書中提供的數字,隻有不到八萬人活著走了出來,其餘的三十多萬人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被森林吞噬了。

根據朱良國的敘述和當時陸軍通訊社記者發回的照片(這些照片自然是嚴格禁止公布的),在巴比倫森林泥濘的路邊,經常會看到有巴比倫人橫屍路邊,剛死的還好,很多屍體已經在那裏很多天了,有的被野獸撕咬得不成人形,有的則已經腐爛。“那大堆胖胖的白蛆在屍體上蠕動的樣子,還有那股惡臭,絕對會讓你把隔夜吃的飯都嘔出來。”朱良國形容當時的情形時說:“那是個充滿綠色的地獄,呆久了人會發瘋的。”他後來命令工程部隊在埋葬這些難民屍體的同時,將路兩邊50米內的樹木都清理掉,“但是你知道,那種叢林裏,這麼一點距離算得了什麼?很快就又長滿灌木了”。我當然了解這種感受,我後來經過巴比倫森林的時候,坐的是軍列,看著車窗外的樹木飛快的掠過,還有路邊茂密的林木間那一根根代表墳墓的樹樁,依然覺得一陣充滿綠色的壓抑,何況那時的朱良國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