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有文學家,樂於來描寫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底到九月初那些日子裏,木蘭秋獮營帳中發生的故事呢?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之時,皇太子“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的詭譎一幕……但寫這樣的小說至少要了解一下當年“帳殿”的布局,據史料,秋獮之典參與者總數可達一萬數千人,所有人員包括皇帝均宿帳幕,屆時設行營卡座,各按秩序排列,中間的黃幔城是皇帝居所,外加網城,設連帳一百七十五座,是為內城;外城設連帳二百五十四座,又有警蹕帳;整個營盤內圓外方;再外圍是蒙古等諸王公、台吉營帳。皇太子的營帳可以想見是在皇帝禦帳附近,但深夜躲過密布巡邏值守的人員,私自逼近禦帳,絕非易事,要想使小說情節符合邏輯,特別是細節合理,下筆可不那麼輕鬆。我們都知道1919年新文化運動之前的中國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這個句子,現在引用者多加標點斷句為“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這鏡頭實在恐怖,因為“裂縫”作為動詞,那胤礽彼時就非動用匕首等利器不可,殺氣彌漫;但若另行斷句理解為“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那就無需使用利器,胤礽的形象也就非凶神惡煞,而是被窺視欲的心火燒得癲狂的一個可憐蟲了。試問,禦帳會有“裂縫”嗎?如果把“裂縫”理解為“破開的縫隙”,當然不可信,但帳幕畢竟是由若幹塊布幔疊圍合成,用手撥開便可出現“裂縫”的部位未必沒有……
“帳殿夜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原生態的真相,永難揭示了。
“帳殿夜警”之後,又發生了許多戲劇性的變故。上麵提到四個月後,胤礽複立為皇太子。但“帳殿夜警”一事倘不是康熙親自發現的,那麼,是誰向康熙告的密?康熙始終不曾揭破此謎。當時隨扈皇帝的諸王子裏,年齡比較大的是大阿哥胤禔(36歲)和十三阿哥胤祥(22歲),他們都屬於反皇太子的陣營,在秋獮營帳中的位置應該接近父王與皇儲,因此很可能是他們向康熙告的密。胤禔很快又被三阿哥揭發,是他利用蒙古喇嘛魘了皇太子致瘋,後來果然在他的府邸裏搜出了用來鎮魘的木偶多具,康熙盛怒之下將他削爵圈禁,他的餘生在圈禁中度過,雍正十二年63歲時死於禁所。胤祥的遭遇很奇怪,他在康熙三十三年第一次分封王子時因為還小,未受封可以理解(那一次隻封到13歲的八阿哥),但在太子複位後康熙四十八年的分封裏,連十四阿哥都受了封,唯獨他未受封,這情形一直持續到康熙薨逝,雍正上台後他才受封為怡親王;康熙為何不封他爵位?在未予說明中,我們可以悟出,他在“帳殿夜警”事件裏一定是扮演了告密者的角色,這角色為父王所需要,卻又為父王從內心裏鄙視厭惡。而雍正對他的重賞重用,恐怕也是內心裏感謝他“虧得告密出了個‘帳殿夜警’事件,要不胤礽說不定就真從千歲變成萬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