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鄉村放牛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走出農村的大學生,對於我來說,道路的孤獨與辛酸,坎坷與悲傷,正如屈原所說的一句話:其漫漫兮且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此之前,很多認識我的人肯定都會產生懷疑:這樣正義的話題怎麼會出自於你之口?
我是一個外表從不對語文熱情的人,整個高中都是板著一張極為嚴肅的臉去思考數理化的那些習題而已的沉默派女生,於是接近高中時期的尾聲時,別人對我的評價是:說是數理化的天才,其實根本更接近蠢材。一開始,我隻感覺是被此話激將,但後來我想這樣的話真不是在潑我的冷水,而是徹底打翻了我心裏“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這個奶瓶。我深刻的感覺到潛藏在我信念當中的巨大的力量。於是終於在創作的道路上翻開了這本大書。
我從小到大都記得,中國有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對我來說,這句話意義深重,它不僅是我生活的航標,也是我學習與工作的座右銘。我相信一個人的學習成績以及優異程度與家世背景無關,與出生的時間與地點無關,隻與你的個人興趣以及沿著自己的興趣而刻苦鑽研程度休戚相關。
我是一個窮人,我依然執著於作為寒門學子的這份追求,我無悔於自己曾經在貧困中的堅守,誓不向苦難低頭而孜孜不倦地對書籍以及夢想的追求。我相信,人生最大的意義與最直接的方法論莫過於學習再學習,磨礪再磨礪,隻有不斷學習的人才會發掘自己的潛能;也隻有不斷砥礪德行的人,才能行無軌,立則信;才一生到老從始至終保持無限的前進的動力。
當然,窮人與富人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富人靠自己的聰明發家致富,窮人靠自己的樸實安貧樂道。但作為一個窮人,我隻有作為一個窮人生存於社會,但依然安居樂業,不苟活於世的方式。我想我的生存之法,你可能早就在別的地方先領教過,但請你在看完我的故事之後,就不再為我們作為窮人的拮據的方式而感到懷疑,甚至再將窮理解為不能在物質上寬厚待人。
這個故事主要記述了我從童年到現在作為一名寒門學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一些勤儉的秩事,故事雖不起眼,也不十分完美,但是寫於苦難,也同樣於苦難的煎熬中寫下,故請讀者們帶著一顆寬容與愛之心,去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人生當中屬於一個窮學生起步的這些快樂與悲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