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後記:解脫道與菩薩道(1 / 1)

阿含經是每個有心學佛悟道者的大福利、大機緣。在筆者看來,直接下手學習大乘經典,無異於高中畢業就直接讀博士,也許有部分人還是能畢業,但顯然更多的人都在雲裏霧裏,乃至迷信或單純的信仰中,很難得到真實的受用。

這樣說並非把所謂的小乘佛法視為本科課程,大乘則是研究生課程就高端一些。不是這樣的。為什麼?很簡單,不管解脫道還是菩薩道,悟的都是同一個道,道不可能有兩個,畢竟還是同一個宗教。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這個“道”,實則是“路線”的意思,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玄之又玄的大道、天道的“道”。解脫道,側重個人修行;菩薩道,則是奔著覺悟其他有情而去。

這就像一個武術大師教出兩個徒弟,徒弟們所學的功夫並沒有不同,但一個可能性格內向,偏重於自己的自衛防身乃至技擊搏殺;一個卻性格外向,總想著服務大眾,恨不得每個人都學會他師門的絕世武功。比如太極功夫,在張三豐那裏也許能取敵首級,在現代卻歸屬於全民健身運動,有人甚至笑謂舞蹈而非武術。但是,你認為哪種形式更高貴更有價值一些呢?

現在的學佛,大乘一脈重心在於人天善趣,於是和其他宗教的勸人向善幾無差別,有點像舞蹈;而小乘,固然像精通技擊的蓋世英雄,卻又被詬病於格局與心胸太小。

這個比方其實依然有降低解脫道形象的嫌疑,因為我們看到,小乘聖者多利用托缽的機會教授大眾,很多時候他們在被拒絕供養後,以說法獲得了尊重,然後果斷放棄了供養,以彰顯法的高貴和他們乞食的真實目的。

所以,也許是時代的局限所致吧。就好像孔夫子的儒家,在當時那個時代,就算他老人家周遊了列國,其學術思想卻未必被接受。同時,他所到之處,僅止於北方,他的唯一的南方聖弟子言子還是自己渡過長江去的,但你不能因此說孔夫子不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吧。同理,幾乎同時代的佛陀,更高一籌地洞悉了世間善與出世善的差別,於等級森嚴的印度倡導眾生平等,又怎麼可能教導門下弟子去成為自了漢呢?或許到了交通與傳播更發達的年代,兩大聖人的學說才會得到更自由而廣泛的傳頌與客觀評價吧。可惜,就現今的情況來看,儒家學說早已沒落,佛家則至少在漢地成為了舞蹈。

說現在的大乘像太極舞,並不是貶義,因為太極的魂猶在,你能說太極舞沒有陰陽相對又統一的精髓嗎?而能夠殺人的太極難道超出了陰陽的對立統一了?沒有,演繹的形式不同而已,修煉者的素質與時代局麵不同而已。在這個時代,殺人還需要武術嗎?早八百年冷兵器時代就結束了。

學佛也是如此的,大乘的空義一實相印的確比三法印更加凝練幽深,菩薩道的覺有情精神也的確比個體的解脫更令人聳然動容,緣起論到後來,法界緣起等似乎比最先的業感緣起更廣博玄妙,這都是大乘佛法之大的內容,也是玄奘大師等高僧不遠萬裏舍身求法的原因。

但是,說到幹脆直接、簡潔明快、直指出世、質樸速效、嚴密通透等,可能還是小乘的修法技高一籌。看著那些經典經文,總讓人忍不住要套用泰戈爾的詩句,緣起如夏花之絢爛、緣滅如秋葉之靜美。因此,很多人並不喜歡“小乘”這個詞語,更喜歡說它是根本乘,是源頭。

所以,總結來說,因緣不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進步與局限。而且,必須說,正如生住異滅是定律,則源與流總不會一模一樣。同時,佛法既然誕生了,就必定會有滅亡的一天。它在印度已經滅了一次,將來在其他傳承地也同樣會消失,直到在地球上完全消失。

想一想,比如《黃帝內經》這樣的寶貴醫學,曾經在醫療水平極其低下的時代,做出過多麼重大的貢獻,但是湮滅於世間卻是它的必然歸宿。某一天,人類享受著納米技術與基因生物技術的成果,人均壽命幾百歲,可還記得它?

因此,換個角度說,探源總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就好像你一邊打著軟綿綿的太極拳,肯定也會緬懷與暢想,如果是張三豐他老人家,那打出的太極拳是何等境界?

本書把佛陀如何教導聖弟子悟道證道進行集納,目的也在於此。如此,不定哪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太極功夫越來越有老祖的風味了。人生一世,健身之術有此進步已經可以無限快慰,何況是能夠斷盡煩惱、截斷生死的佛學呢?

201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