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九球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關於我最終走上職業台球之路,除了我的勤奮、刻苦外,有很多人將其歸為"天賦",我對此並不否認。但在我的記憶裏,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熏陶"。不僅是現場看爸爸打球時受到的熏陶,更多的是看比賽錄像時接受的熏陶。那時我們家隻有一台電視機,爸爸看到中央台轉播台球比賽一定會錄下來,我跟媽媽沒得選,隻能跟著爸爸看斯諾克。看電視轉播的 比賽有一個好處,就是會有解說員的現場解說,哪一杆打得好,好在哪裏,哪一杆打得不好,不好又在哪裏,在現場看爸爸打球可沒人幫我解釋這麼多。很多關於台球的專業術語,我都是從電視上第一次聽到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我來說,跟天賦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我到1997年底才開始練球,練的是斯諾克,當時還沒有人知道九球,在練斯諾克半年後的一天,我和爸爸正看著中央五套轉播的斯諾克比賽,偶然聽到比賽解說裏提到來年7月份在北京有一場女子比賽,經過多方谘詢才知道,1998 年7月份要辦的這場比賽是一場女子九球比賽,當時我們都不了解,但是爸爸仍然鼓勵我試試看,並且幫我報了名。爸爸告訴我說,國際上也有女子比賽,問我喜不喜歡打球。我說喜歡。從此,我就經常受到爸爸的指點。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喜歡。現在有許多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喜歡不喜歡,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比如送孩子去學鋼琴、學跳舞、練書法、學畫畫等,再加上各種學習輔導班,結果把孩子累得夠嗆,所謂的"興趣班", 到後來卻成了"受罪班"。感謝我的爸爸,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對台球的熱愛而逼迫我練習台球,一切都是出於我的自願。我常想,如果我不打台球,也許會做別的事,最有可能的是繼續學畫畫;或者上大學,學服裝設計;或者像劉璿一樣,學新聞,做一個記者。但是,服裝設計也好,記者也罷,這些行業許多人都能做,而且會比我做得出色。隻有打台球我才能做得最好,所以,台球才是我終身追求的事業。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職業台球這條路,我走得很辛苦,現在也想上學。那些想讓孩子練九球的家長,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隻有覺得孩子有天分和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自從知道爸爸幫我報名了之後,我就開始練九球。但是由於家裏沒有錢, 練習用的台球設備都由爸爸自己想辦法製作。爸爸撤掉了一張黑八的球桌,換進了一張算是比較適合打九球的球台。畢竟對於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買一張新的球台,還是太昂貴了。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爸爸的另一個豐功偉績。在濟寧剛開球館的時候,所有的球台都是他自己做的。爸爸之前學過木工,會用機器車出球床的腿,他還用水泥板當大理石板,用做大衣的綠色呢絨布當台布,自己製作了所有球桌的框架,隻有洞口台邊是專業的台邊,這樣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開支。
當時還沒有九球杆,我是用斯諾克球杆練九球的,也不知道開球要換球杆,甚至連九球的規則都不知道。我那個時候人比較小,也很瘦,而且對於九球的技巧一點也不懂,所以根本衝不開球。在這個時候,爸爸也開始發動起"群眾的力量", 向他那些球友們打聽與九球相關的情況。後來有一次,我們碰巧了解到爸爸有一個打斯諾克的朋友拿過全國九球比賽的男子前五名,於是,爸爸專程帶著我到濟南,去跟那位叔叔討教九球的規則、打法、怎樣衝球等等。這是我的第一次外出拜師。我們好好向那位叔叔谘詢了一番,後來人家還送我一支在當時還很昂貴的球杆。我十分珍視這支球杆,雖然當時的我甚至還不知道衝杆和打杆的區別,但是在了解了規則之後,我拿著它,開始了最初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