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負是運動場上的永恒主題。優秀運動員的標誌,不在於取得了多少個冠軍,而是能從巨大的失敗中迅速爬起來去博取新的勝利。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丟掉金牌後,我一直籠罩在失敗的壓力下。從多哈回國後的那段時間,是我曆年來最為投入的一段訓練時間。曾教練也為我製定了一套訓練方案,一個冬季下來,長進不少。
這一次奪冠,對我來說,是苦盡甘來的一顆果實,是對我的一個肯定,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亞運會上失利的我,臥薪嚐膽,在太平洋彼岸,贏得了失敗後的一次勝利。我也終於有機會讓自己的名字留在WPBA 職業聯賽的曆史上。
這是偉大的一天。
世錦賽奪冠之路
我對自己的台球事業有兩個規劃:一是拿到世錦賽冠軍;二是成為世界冠軍。很多人對我的記憶都停留在了2007年中國台北那一站。事實上,我參加的世錦賽的曆史終於2004年。
從奧地利到台北
2004 年,帶著對歐洲的向往,也帶著對比賽的些許忐忑和期待,我隻身一人從上海飛到巴黎,從巴黎轉機去維也納。到維也納後才有人接我,把我送上火車,接著又坐了8 個小時的火車才到達賽場所在地。
這是我第一次到歐洲參加比賽。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在火車上也不敢睡覺,生怕坐過了站,因此,每到一站我都要注意看站名, 對照自己所記地址的英文字母,一到站立即就跳了下去。心裏也特別緊張,對周圍的一切都保持警惕,既害怕趕不上比賽時間,又擔心把自己給弄丟了,還背負著經濟壓力,擔心花費那麼多,比賽打不好怎麼辦?種種擔心和害怕,掩蓋了初到歐洲的興奮與好奇,甚至忘了要在火車上領略沿途的風光。
比賽的過程,也像我輾轉到賽場的過程一樣艱難,但最終還是打進了半決賽,並將在半決賽中對陣金佳映。她那時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國際比賽經驗, 並且打起來一點兒也不手軟,彪悍的球風也震驚全場,一路領先到最後,我隻能被動地被她的節奏牽著走,越著急失誤越多,最終我以5 比11 不敵金佳映。
雖然獲得第三名,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世界錦標賽,也是我獨自一人經曆了30 多個小時的奔波,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 在陌生的國度裏,以我當時的實力和經驗,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比較滿意的。
2007 年4 月3 日, 在取得個人WPBA 巡回賽上的第一個冠軍頭銜後的第七天,我還沒來得及與家人分享相聚的甜蜜,還沒有時間調整時差帶來的疲憊, 便又提起行囊奔赴台灣地區的桃園,再次開始了我的世錦賽圓夢之行。
安利杯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錦標賽向來有著"最美麗戰爭" 的美譽,是女子花式撞球三大至高榮譽之一,也是當時獎金最高的女子撞球比賽。小組賽分8 組進行,每組取前3 名,共24 名選手進入複賽,小組第一名直接晉級16 強。從24 強賽起為淘汰製,8 強賽搶7,4 強賽搶9, 決賽搶11,皆為勝者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