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與各位分享我的成長曆程,來證明台球是一項健康的運動,並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2008 年中國台球國家隊的成立,在邊緣遊走了二十多年的中國台球終於有了"名分",終於熬成了"國字號"。在國家體育總局、小球管理中心和中國台球協會的努力下,2009 年中國還舉辦了兩場高級別的國際賽事,進一步將台球推到了老百姓的麵前,讓老百姓對台球有了直觀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百姓對中國體育的關注,不再把重點放在中國能拿幾塊金牌,更多的是關心自己,這個項目我能夠參與嗎?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什麼樣的形式去參與?台球是參與比較廣泛的項目,從統計來看,截至2009 年5 月我國參與台球運動的人數大概是在5000 萬。這個數字可能還有一點保守。
從一枝獨秀到滿園芬芳
多哈亞運會上,體育總局小球中心和中國台球協會就組隊參賽了。隨著中國台球國家隊(九球)正式成立,情況漸漸改變了,國家隊經常組織隊員參加集訓,不再像我以前那樣,由家長帶著到處拜師學球技了。從這方麵來說,我很羨慕現在的小選手們,他們有這
麼好的環境,又遇到了好的光景,又有機會進國家隊,在家門口就能參加世界級的比賽,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多麼幸運的事情。當然也是推廣台球這項運動的好機會,這是十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的。
在我剛打台球的時候,台球是不被重視的,我跟爸爸克服了很多困難,包括經濟上的壓力和心理上的負擔。打球時,還要考慮未來的出路,要解決的問題非常多。偶爾有世界級的比賽,也要自己解決經費,自己想辦法報名和辦簽證。
隨著劉莎莎在沈陽奪得世錦賽冠軍,越來越多的年輕一輩,在快速成長。這對我是一種激勵。當我第一次看到劉莎莎比賽,就覺得這個女孩不一般,果然被我料中。希望中國有更多像劉莎莎這樣的選手成長起來,從而提高中國九球運動水平。
我也了解了這些年輕選手,她們像我當初一樣一天要練十幾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球。現在的我,已經過了那個"眼裏隻有台球"的階段,因為我的年齡已經不允許我這麼拚命了,美巡賽的奔波和腰傷的頻發,讓我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在國內有限的時間裏,還必須擠出時間參加一些必要的活動,在練球上投入的時間肯定不如年輕選手多。
跟這些年輕的後起之秀相比, 我也有自己的優勢:我是第一個從斯諾克轉到九球的女子選手,是第一個全國冠軍,是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我所經曆的那些事情是他們不能想到的,也是她們不可能再經曆的。有時很羨慕她們的幸運,現在的時機那麼好,希望她們能把握局勢。台球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很長,隨著台球的推廣與普及,比賽也會越來越多,力度也將越來越大,我會和年輕後輩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