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乙本)不但成書較晚,由於文中有避劉邦的名諱,所以它應當就是當時與《道德經》同時在社會上流傳的《老子》版本。
由於馬王堆漢墓的主人,是出身於侯爵之家的豪門貴族,因此他們所得到的傳抄腳本應當是正宗的標準版本。因《老子》(甲本)不避劉邦名諱,可以肯定在當時它是隻能秘藏而不可流傳的版本,由此可初步判斷1973年從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的母本就是未被篡改前《老子》原作的最後完成版本;也就是說《老子》(甲本)是最接近原貌《老子》的版本。
三國時魏人王弼的注本《道德經》是現存通行本中流傳於文人係統中的最早版本。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與魏王弼注本《道德經》,是目前最具可比性的兩種版本,也是研究原貌《老子》與《道德經》之間差別的重要依據。
隻要再仔細分析一下漢帛書《老子》(甲本)與魏王弼注本《道德經》在文字內容上的差異,就不難勾畫出這兩位真假“老子”作者各自不同的身份與政治麵目了;也完全可以進一步證明《道德經》不是《老子》、李耳也不是老聃的結論,從而解開這個困惑學術界長達二千多年的謎團。
《道德經》篡改《老子》原作的文章結構,把原本不分篇章的《老子》,分割成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並按照宗教理念進行編次顛倒、段落錯綜與文字改動,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經過如此結構與字句大變動的文章,還能是原來的文章嗎?
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中有“老子是孔子老師”的課文內容,本人曾就此問題向一位隻有10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提問“《道德經》是否還是《老子》”時,很快就得到,由於123456不等於543621,因而《道德經》已不是《老子》的回應。“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應該是十分簡單而淺顯的道理,據此本就足以說明問題,不必再作贅述。
然而二千多年所形成的觀念,使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這一事實,因此有必要就其在文字內容上的改變,逐段、逐句、逐字地進行詳詳細細的比對分析,看一看《道德經》到底是不是《老子》,它與《老子》在文字內容上究竟有哪些差別,《道德經》篡改老子思想的真實意圖又何在?
下麵就將以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為底本修複後的文字與魏王弼注本《道德經》按其分章進行內容上的詳細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