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狀元·新秀季·世界的偏見(21)(1 / 1)

這些探囊取物的得分狂中,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在新秀季,連續五場得到40分開外。

你可以說在,這一切有偶然的成分。如果德裏克?科爾曼沒有躺上病床,如果主教練戴維斯沒有在季末心神不定聽任球隊自決,這神奇的故事也許不會上演。當你回顧這五場名戰,你看到的將是:

阿倫?艾弗森,一個快滿22歲的183公分小個子,八天內輾轉於四個球場,一共隻在板凳上坐了十分鍾,連續五場得到了40分。

可是在媒體眼裏,這五場則是:

五場比賽,他場均出手30次。第五場,比賽還餘下20秒,教練依然把他留在場上,讓他得到40分,以完成他的偉大記錄——而球隊以20分敗北。這一次,關於自私的聲討格外強烈。即便兩天之後,艾弗森單場11次助攻讓球隊擊敗網隊,爭論依然在繼續。

這一次,出來指責艾弗森的,是斯塔克豪斯。

整個賽季,媒體都在用斯塔克豪斯、科爾曼和威瑟斯彭舉例,試圖證明艾弗森的獨斷專行。斯塔克豪斯時常或明或暗地抱怨,認為自己沒得到足夠的火力支援。可是,科爾曼場均

18.1分、14.7次投籃和43.5%的命中率,都比他前一季有所提高。而另一方麵,媒體一麵為斯塔克豪斯“得不到投籃機會”打抱不平,一麵假裝沒看到他場均16.1次投籃和20.7分,比新秀季的15.2次投籃、19.2分要高。

有一個事實富有荒誕喜劇的意味。媒體在評論艾弗森對隊友的忽視,可是沒法舉出數據的例子。科爾曼?斯塔克豪斯?他們的出手數和得分都較前一季有提高。76人的角色球員——威瑟斯彭領銜的其他幫手們——的確出手偏少,可是,在球傳輸過程中,占取他們出手比例的並不隻是艾弗森。科爾曼早在網隊時期就被認為持球過多,斯塔克豪斯也同樣有不愛傳球的毛病。

事實是,76人的三大王牌——艾弗森、斯塔克豪斯、科爾曼——都是需要球權來攻擊的選手。球權遭到他們三人壟斷,角色球員不剩下什麼。可是,在1997年4月,角色球員拿不到球的責任被媒體全數放在了艾弗森身上。而斯塔克豪斯此時出來扮受害人,多少有些得了便宜賣乖。

“華盛頓大比分贏了我們,教練到最後20秒還把阿倫放在場上。記錄太無聊了!我也需要投籃機會!”

從春天開始燃起的艾弗森VS馬布裏戰火,因為這連綿不斷的40分,因為斯塔克豪斯的表白,重新熾烈起來。

14. 爭議,年度新秀

1996年選秀大會之前,馬布裏和艾弗森分別代表了兩種傾向——組織者,得分手。他們早早確立了彼此在媒體中的形象。

斯蒂芬?馬布裏,紐約的街球大師,在紐約街頭燈光場混過的老油條們都點頭承認,這家夥是天生的一對一選手。他沒有標誌性的切入動作,因為他也是一個切入動作博物館。他有通靈的球性,以及看穿對手的讀心術。所以,他總能夠先對手一步移動到自己想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