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一個匪夷所思的成功人士。
有人問他是怎麼成功的,大衛?科波菲爾說,父親告訴我,相反的方向也能成功。當人們都在向前的道路上擁擠時,我選擇了悄悄撤退。
人生很漫長,前方沒有出路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轉身,因為在身後方,我們同樣可以續寫更多更好更完美的篇章。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因為在生活中,人們一旦形成了某種認知,就會習慣性地順著這種定式思維去思考問題,習慣性地按老辦法想當然地處理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解決問題,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這種人的共同特點是習慣於守舊、迷信盲從,所思所行都是唯上、唯書、唯經驗,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使問題真正得以解決,往往要廢除這種認知,將大腦“反轉”過來。
當今社會,大多數企業都喊出了“換個方向就是第一” “做一條反方向遊的魚”的口號,因為人們已經發現了,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單靠傳統的思想與做法是不可能有多少成功的勝算的。所以,調轉方向,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不失為一種求發展的良策。所以,當人們開始為了找不到工作而發愁的時候,完全可以嚐試著自己創業。
不要以為機會總在前方等我們,有時候,恰恰是我們最固執的時候,它跑到了我們的身後,輕輕地拍了拍我們的肩膀。
高建華一直在惠普的市場部擔任職務,有一次,他覺得在市場部工作看不到很確定的發展前景了,而且,市場部一向在為銷售部充當配角,他想嚐試著去當主角。於是,他向上司提出了離職申請。
然而,他卻在上司的一番客觀分析後選擇留下來,繼續在市場部工作。原來,他的上司隻對他講了市場營銷中的基本理論——供求關係原理,一件產品值錢與否,不取決於它的絕對價值,而是看供求關係,物以稀為貴。當時,全中國外企中做銷售的人員大概至少有幾萬,多則幾十萬人;而市場營銷人員則不過數千人。上司讓他自己選擇,是要從頭做起,並於那幾十萬人競爭,還是繼續做自己的市場營銷,隻與幾千人競爭。
已經在市場營銷領域打拚多年的高建華深知,雖然很希望到銷售領域去闖蕩一番,但自己的優勢仍在市場營銷方麵。與其用盡心思去彌補劣勢,不如就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最後的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正因為他選擇留下來,經過十五年的磨煉,不但將營銷理論搞透徹了,並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贏得了今天在中國市場營銷領域的地位。從此,他也樹立了“換個方向就是第一”的理念。
換個方向就是第一,要求我們逆轉一下思維,從反方向思考,不要固著於彌補劣勢的誤區,而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
逆向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將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將缺點變為潛在動力,出其不意地使自己從劣勢變為優勢。優秀的人應該具備逆向思維能力和突破傳統觀念的勇氣,這樣才能在常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中抓住機會,獲得發展。
質疑思維:懷疑的精神很可貴
人們總是羨慕發明創造者,實際上,我們身邊就有許多創新機會,就看你善於不善於捕捉它。捕捉創新的機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往往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捕捉問題的敏銳頭腦,有沒有善於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捕捉疑點的慧眼,有沒有在權威下過“結
論”、做過“論斷”的所謂“終極真理”麵前敢於質疑的勇氣。
質疑,就是對現有事物持科學的懷疑態度,以促使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進和創新。質疑思維,是一種以審視的目光、科學的態度、求真的精神進行科學探索的科學思維方法。
古人雲:“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隻有敢於質疑前人的權威性觀點,敢於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我們才能真正地學到東西,我們的智能才會得到有效的激發。
古代科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物體的下落速度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越重的物體下落速度越快。一個10磅重的鐵球與一個1磅重的鐵球,從同樣的高度落下,10磅的鐵球會先著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鐵球快10倍。他還舉例說,鐵球的落地速度總是比鳥類羽毛快,秋天的落葉總是緩緩飄落,而成熟的蘋果卻是迅速落地的。
基於亞裏士多德的“權威論斷”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實,此後的兩千多年間,幾乎沒有人懷疑過這個“真理”。
終於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對此提出了質疑——這個人就是偉大的伽利略,他心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連在一起,讓他們從高處落下,情況會怎樣呢?
於是,伽利略就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那個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證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條件下,會同時落地。
按照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就會得到相反結論,就是鳥類羽毛由於體積相對較大,下落過程中其單位重量所受到的空氣阻力遠遠超過了鐵球和蘋果,因而出現了鐵球落地快、鳥類羽毛落地慢,蘋果落地快、樹葉落地慢的現象——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的正確性。
正是因為敢於質疑,伽利略才成為推翻亞裏士多德“權威論斷”的第一人,同時,也成為物理學中自由落體定律的發現者。
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使伽利略一舉成為物理學發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下麵故事中的年輕人就是一個敢於質疑權威的人,他似乎走得更遠,不僅質疑了權威、提出了問題,還給出了可行性方案。這不僅顯示出了他的膽量,更彰顯了他的智慧。
2002年秋季,在中國移動的強力阻擊下,中國聯通CDMA的銷售在全國範圍內陷入了曆史性低穀。從5月份進入福州市場,到11月份CDMA銷量才達2萬多用戶,其中數千部還是靠員工擔保送給親朋好友的。
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這個成績實在是拿不出手。聯通本來是委托全球著名的一家專業谘詢策劃公司做的策劃方案,但是根據這一方案在近一年內投進去的大量廣告費都未起作用。
當時,楊少鋒所在的廣告公司正在為福州聯通做策劃方案。當楊少鋒看過那家全球著名策劃公司的方案後,得出了四個字——“不切實際”。
被他評述為“不切實際”的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在全世界擁有70多家分支機構,是被美國《財富》雜誌譽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嚴守秘密、最有聲望、最富有成效、最值得信賴和最令人仰慕的”企業谘詢公司。
年僅24歲,大學剛畢業兩年的楊少鋒,竟然鬥膽否定了這家公司的方案!因為他自己已經有了一套完整周密的營銷計劃。中國聯通福建省公司的領導經再三權衡後,還是接受了他的計劃。
楊少鋒計劃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提高CDMA在福州的認知度。他認為,通過媒體重新對CDMA進行包裝是最好的渠道。
之後,他們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上大量投放廣告,使CDMA具備了極高的認知度。
他緊接著開始了營銷計劃的第二步——公開“手機不要錢”的概念。通過贈送CDMA手機,使聯通打下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楊少鋒的方案獲得了成功,因為根據用戶與聯通簽訂的協議,這批用戶兩年內將給聯通帶來將近7000萬元的話費收入。
這一成就源於楊少鋒突破了頭腦中的桎梏,沒有被傳統觀念和專家權威所束縛。
問題是創新的最佳導師。提出一個問題,便是打開了一個思路,工作中我們不能逃避問題,而要善於質疑、善於提問。隻有這樣,才能夠催生新方案的誕生,才能更好地開拓新思路,創造一番不凡的成績。
質疑,是人類創新的出發點,創新常常從“問號”起步。一個個不平凡的問號,為人們畫出一條條創新成功的起跑線。因此,質疑思維中孕育著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