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0世紀的羅斯柴爾德家族(2)(2 / 3)

隻要梯也爾的守舊政府仍然掌權,那麼一切就會進展順利,因為比起與過去那個皇權政府的關係,羅斯柴爾德家族和現在的新政府相處得更加融洽。事實上,他們甚至更加樂於看到波旁王朝的複辟,尤其要是奧爾良家族能夠重回曆史舞台,他們會更加期盼。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大中意馬歇爾·麥克馬洪(Marshal MacMahon)的君主-教士政權;他們同時認為馬歇爾沒有那樣的能力維持他的地位。

在經曆了國內激烈的黨派之爭後,法國於1877年正式成為共和體,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好朋友裏昂·賽(Leon Say)成為新政府的成員。裏昂對他的自由主義原則從未放棄,現在他重新執掌國家財政部。他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朋友、知己。因此在這個節骨眼上,他自然會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創造一些優勢。80年代初期,當加貝塔(Gambetta)掌權時,局勢再次對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利。加貝塔反對私人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控製著法國的鐵路,因此他反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獲取法國最重要鐵路的利潤。不過,他於1882年垮台,且同年去世,這就又放寬了法國鐵路的擁有權。法國政府和六家鐵路公司簽署協議,之前的鐵路權歸屬者在未來三十年內不得再買回私有鐵路,即便償還貸款也不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擔心會有新的戰事發生,以致破壞他們正進展順利的生意,所以他們雖滿腔愛國熱情,但是也不願意支持布朗傑(Boulanger)將軍,他意欲對德國發動複仇戰爭,不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表達他們想法的時候異常謹慎。阿方索理所當然繼續掌控著家族巴黎事業的命運。

英法之間在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問題上的分歧讓羅斯柴爾德家族巴黎和倫敦兩個地區的分部很是尷尬,因為他們分別支持他們各自居住國家的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當最終這個問題以有利於英國的方式解決時,英法兩國之間顯然需要建立更加良好的關係。早在1877年,威爾士王子,也就是後來的愛德華八世,接納了這個建議,開始通過他在巴黎的好友,尤其是阿方索·羅斯柴爾德,來創造適宜的環境改善英法關係。

可惜他當時的努力沒能成功,不過後來國際局勢的一個轉變讓法國更願意接受英國拋來的橄欖枝了。法國占領突尼斯(Tunis)一事讓意大利非常不滿,1883年初,意大利加入了德國-奧地利雙邊聯盟。法國對此很恐慌,她擔心與意大利之間可能要發生戰爭,法國設法弄清了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三方聯盟的機密條款,隻要有可能把意大利分離出這個聯盟,法國甚至願意半推半就地和她現在的夥伴決裂,轉而同奧地利結盟。在接下來的幾年之中,法國首先采取的步驟是保障她能夠和俄國相互溝通理解。

在與俄國溝通一事中,法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91年4月,巴黎還在不遺餘力地孤立意大利。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羅馬代表——某一個帕多瓦(Padova),在這件事情上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意大利在法國貨幣交易市場上尋求貸款援助,上級指示帕多瓦告知意大利,法國不會把錢借給一個可能會對貸款債權國的人民做出惡劣行為的國家。在這一方麵,法國還在試圖弄清三方協議的機密條約。事實上,奧地利駐羅馬大使報告說,他已經從可靠渠道得知,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個代表已然對意大利的貸款一事許諾,不過條件是意大利要麼在法-德戰爭中保持中立,要麼默許重新攻取阿爾薩斯-洛林。

羅斯柴爾德家族一開始在修複法-俄兩國之間關係一事上保留意見。普魯士的布萊謝爾德(Bleichroder)和法蘭克福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拒絕了俄國的貸款請求(當時的金融局勢是驅使沙皇俄國向共和體製下的法國發動武裝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猶太人在俄國遭受迫害。不過,當法-俄結盟的計劃逐步成形、兩國的轟炸機於1891年7月在克倫斯塔特(Cronstadt)一個友好的歡慶活動上聯合在一起時,羅斯柴爾德家族變成本本份份的愛國者,他們答應要給俄國貸款,而且還意識到了他們必須要忽略猶太民族的特有利益,就按照他們現在在法國的地位和利益來看,他們不得不參與到這筆法國已經答應借給俄國的巨額貸款活動中來。

對德國方麵,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他們這一轉變尋找借口。他們的主要借口是:之前他們家族因為俄國政府鎮壓猶太民族,所以拒絕提供貸款,不過現在,俄國政府為了得到貸款已經正試圖為在俄國居住的猶太人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德國駐巴黎大使明斯特伯爵(Count Munster)在1892年10月23日向德國總理馮·卡利維(von Caprivi)就此事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