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跳出常規思維(1)(1 / 3)

企業管理沒有一定的模式,更不應被常規思維所限製。在這個追求創新的時代,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打破慣有的思路,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發展。

1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某國家捐贈了兩隻袋鼠給新西蘭的一個動物園。為了好好哺育繁殖更多的袋鼠,園方谘詢了動物專家,然後耗資興建了一個既舒適又寬敞的圍場。同時,園方築了一個1米高的籬笆,以免袋鼠跳出去逃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動物管理員發現兩隻袋鼠在圍場外吃著青草。園方認為籬笆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將籬笆加高了0.5米,心想這下沒問題了吧。但是,同樣的事情隔天又發生了,袋鼠又跑到了籬笆外麵。所以,管理員便建議園方將籬笆增到2米。但讓管理員吃驚的是,袋鼠仍舊不在圍場內,而是在籬笆外悠閑地吃著青草。

園方百思不得其解。這時,隔壁圍場的長頸鹿忍不住問其中一隻袋鼠:“你是怎麼跳出2米高的籬笆的?你到底能跳多高?”

袋鼠笑著回答說:“我實在搞不懂他們為什麼一直在加高籬笆的高度。事實上,我從來都不曾跳過籬笆,而是走出圍場的,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把圍場的門給關上。”

你一定可以想像得到園方不斷地加高籬笆,但總也“關”不住袋鼠的那副困惑的模樣。

有些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弄複雜,就像袋鼠不在圍場裏本來最有可能是經門走出去的,而管理員卻隻想到了籬笆太矮。這樣原本隻是關上門就能解決的問題卻被複雜到不斷地加高籬笆也解決不了的地步。很多時候在麵對簡單的問題時,我們往往不敢去想最簡單的答案——那往往會使自己顯得很愚蠢。

一家公司招聘總經理時出了一道算術題:十減一等於幾?有的應試者說:“你想讓它等於幾它就等於幾。”還有的說:“十減一等於九,就是消費;十減一等於十一,那是經營;十減一等於十五,那是貿易。”隻有一個人老實地回答:“等於九。”結果他被錄用了。

管理的哲學應該是: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看得過於複雜。如果隻要關上門就可以解決問題,那就不要去動籬笆。

2先見之明比後天補救更重要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柴,於是,客人忠告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柴也要移到別的地方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

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過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柴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很不解,問主人為何不請那個提建議的人。主人說:“他沒有幫我救火,沒給我做任何事,我為什麼要請他呢?”

那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你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也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都是座上賓,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的邏輯是:提出建議的人沒有幫我做任何事,而救火的人卻幫我解決了棘手的問題。他的邏輯似乎有些混亂,預防不比治療更重要嗎?可是有些時候你表現得比他更聰明了嗎?

人們總是對把自己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醫生千恩萬謝,卻對那些勸告自己戒煙限酒的人怒目相向;人們總是對與自己共渡難關的人大加獎勵和讚揚,而對那些在危機發生之前建議自己“改曲煙囪、移開木柴”的人沒有任何表示。

人們都知道預防的重要性,可在具體行動時卻總把“治療”擺在最重要的位置,這種錯誤的堅持也讓人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什麼人們總是輕視預防呢?那是因為人們總抱有僥幸心理:“說不定不會發生呢!”可隱患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僥幸而消除,於是損失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些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擺平或解決各種棘手問題,所以對別人的建議一概不理不聽,更視“預防”為無稽之談。僥幸往往會蒙住我們的雙眼,使我們錯過避免危機的最佳時機。僥幸還會使我們盲目自大,“說不定我可以擺平呢!”結果卻損失慘重。拋棄僥幸吧,否則會毀了你。不管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

真正能夠證明我們更加高明,更有能力的,不是“治療”而是謹慎地“預防”。一位天下聞名的神醫能開膛破肚,起死回生,救人於危難之中。但他卻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二哥,因為二哥總能在病人大病初見端倪時發現並對症下藥。而二哥的醫術與大哥比起來又差了一點,大哥總給健康人開藥方,保人一生健康。

請記住:最高明的醫生總是在疾病還沒有發生時,就已經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了。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3在危險尚未降臨前就做好準備

一隻山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就好奇地問它: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般用心用力地磨牙?

山豬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險來臨,哪有時間磨牙呀!現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慌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