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衣衫襤褸的鬼子小隊,粗略估計有二十幾個人,但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傷員,完全被打殘的一支隊伍,司軒逸他們和這些鬼子的相遇很突然,他們在林子裏默默跋涉的時候突然出現在了這些鬼子的麵前,而這些鬼子正在休息,仿佛剛剛經曆了一場大戰,一個個麵目呆滯疲憊不堪,看到他們的瞬間也完全沒反應過來,一個鬼子手裏還拿著正準備放進行軍鍋裏的不知道什麼肉,看樣子是要煮來吃,更多的鬼子躺在地上,大部分是傷員,有一部分看樣子是累得不不行正準備躺在樹枝鋪好的地上休息,幾個看似是負責警戒的鬼子卻是端著槍站在四周,隻有很少幾個鬼子看到了他們,就是這幾個鬼子愣在了那裏,就連警衛都沒想起舉槍……
而司軒逸他們也完全傻了,這種見麵方式太突然了,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座核反應,還是李國壽驚恐的吼了一嗓子才算是打破了僵局,幾個人連滾帶爬地往轉身就跑,司軒逸抬手就是一排子彈掃過去,但槍口隻在空中掄了半個圈兒就沒子彈了,他也顧不上看到底有沒有打中敵人丟下空槍轉身就跑,而此時鬼子的槍也響了……
就這樣十幾個鬼子嗷嗷叫著追了上來,李思明開槍幹掉了兩名鬼子,但隨即遭到了對方的瘋狂還擊,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些鬼子中至少一半裝備了百式衝鋒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RB的工業水平比歐美列強差遠了。RB陸軍的輕武器十分落後,除了幾種輕、重機槍外,沒有自動武器,而美軍、德軍,英軍,蘇軍都有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甚至連中國的****嫡係和部分地方部隊也裝備了不少先進的歐洲產自動武器。在這種大趨勢之下RB人不甘落後,也在1935年開始研製衝鋒槍,鮮為人知的百式衝鋒槍便應運而生。
百式衝鋒槍最初稱為南部式衝鋒槍,其彈夾可放置50發子彈。彈夾呈弧線形,插在槍的下麵,其形狀類似香蕉。隨著試製工作的進展,彈匣逐漸被移至左側麵並呈水平狀,這與後來的英國司登衝鋒槍很像,這是為了臥射時更方便,這一設計方法是不多見的。該槍於1940年定型,由於時值RB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槍“的名稱。
讓李思明驚訝的是百式衝鋒槍產量不大,隻裝備了一些突擊部隊、敢死隊和傘兵部隊,在緬甸的一些精銳日軍也裝備了一部分,但數量極少,那麼也就間接說明了這些人是緬甸日軍中的精銳力量……
在這種地方遇到鬼子的精銳,這實在是太不正常了,他們是來幹什麼的?這些鬼子又在林子裏遇到了什麼?這麼多鬼子兵被打成那個樣子看來是遇到了硬手,是遠征軍的隊伍還是美國人的特遣隊?不過這兩種人都不太可能出現在這種地方才對,這些問題讓李思明和司軒逸想不通,也沒時間去想通,隻是在腦子裏一瞬間冒出來而已……
“動作快點。”李思明和司軒逸在後麵一邊射擊一邊催促前麵的梁蓉等人,此時李國壽已經跑沒影了,隻有梁蓉在架著步履蹣跚的馬忠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