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進
梅曉天18歲那年,家裏再一次遭受了磨難。梅曉天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又患病多年,這天,他母親的病又犯了。梅曉天趁著夜色去鎮中心醫院給母親抓藥,回來的路上被車撞倒了,醫生說他的左腿可能保不住了。
得知消息,梅曉天的母親一次又一次昏倒在地,兒子是她一生的牽掛,可現在兒子不僅不能再照顧她,而且有可能需要她照顧。想到兒子是為自己抓藥而出的車禍,想到兒子今後要在輪椅上度過下半輩子,母親的心像刀割一樣,充滿了傷心和愧疚。母親是堅強的,看到神情低落的兒子躺在病床上鬱鬱寡歡的樣子,她擦幹了臉上的淚水,要盡最大的力量照料兒子,以減輕她心中的痛楚。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梅曉天和母親回到了偏僻山溝裏的老家。梅曉天的左腿依然毫無知覺,他隻能待在床上和輪椅上。母親每天忙碌著,她不讓曉天動一根手指頭,甚至連飯也要喂給兒子吃。但是,母親感覺到,兒子生活得並不快樂。
有一天,梅曉天的舅舅來看他,舅舅帶來了一隻小鬆鼠。灰色的小鬆鼠長著尖尖的腦袋,兩隻靈巧的耳朵,還有長長的尾巴,別提多漂亮了。下午舅舅離開的時候,梅曉天已經和鬆鼠成了好朋友。
有了小鬆鼠,梅曉天開心了不少,聽說鬆鼠喜歡吃核桃、栗子等硬殼的食物,曉天的母親特意去山上找了一些。為了讓鬆鼠吃得開心,曉天用嘴巴咬開一個個山核桃,剝好肉送到鬆鼠的嘴邊。開頭幾天,鬆鼠吃得挺歡的。可幾天一過,母子倆發現鬆鼠竟然不吃食了,整天耷拉著腦袋。梅曉天連忙讓母親去找舅舅。
母親很快找到了舅舅,舅舅告訴母親,鬆鼠經常要吃核桃、栗子等硬殼的食物,就是用硬殼把自己的牙齒磨短了能夠生存下去。母子倆整天給鬆鼠喂柔軟的食物,結果造成牙齒無法正常磨牙而生長過長,結果吃不了食物。舅舅說:“其實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要去學會適應自己生存的環境。如果連這點也做不到,那他就真的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聽完舅舅的話,母親明白了。她認為給曉天無微不至的關懷,其實正是在破壞兒子生存的環境啊。回家以後,母親用鉗子給鬆鼠剪短了牙齒,告訴了曉天喂養鬆鼠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她轉變了照顧曉天的觀念,讓曉天一個人悄悄地磨煉著,去獨立的生活。
第二年的春天,母親躺倒的時候,梅曉天重新站了起來,這次磨礪讓他對人生有了嶄新的認識——活著,就要學會去適應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