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父親按照緬甸人的習慣,先剃度成為大師的弟子,十五天後還俗,然後就在村中生活,而大家也已經接納父親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了。
我也一直待在大師身旁,由於女子出家比男子特殊、苛刻,所以我並沒有出家,隻是作為了大師的俗家弟子。緬甸是沒有俗家弟子一說的,不過大師不是本地僧人,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大師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一直把我帶在身旁,一直到我徹底熟悉了這個村子,才讓我自由往來出入。
當然大師喜歡我也是有原因的,在村子裏待了十五天後,我就能和大師自由對話了,雖然還不流利,而父親卻隻能簡單的說幾句問候語。
半年後,父親鄭重的將我托付給大師後,就決定離開。種田並不適合父親,而父親的建築技術在這裏也沒用,這裏普通人家基本都住竹樓,父親又急於知道母親和家裏的情況怎麼樣,這些都需要一大筆錢,父親決定去北麵采集、收購翡翠倒賣到香港、澳門一帶。
緬甸開采翡翠的曆史悠久,中國人也很喜歡緬甸的翡翠,不過僅限於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玉石並不算熱門珠寶的一種,而當時中國人民是消費不起翡翠的,所以緬甸翡翠的價格很低,相對來說香港那麵的情況要好得多,不過必須熟門熟路。
父親身上還有四千多現金,在當時來說,那是很大的一筆錢了,足夠用來做啟動資金。
父親一去就是一年多,因為沒門道,當時賺的並不多,所以父親並沒有待多久,看我安然無恙後,就又匆匆而去。
當時的緬甸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基本沒什麼人來此旅遊,我們村子就更加沒人會來,偶爾來個陌生人,我也早早的就躲開了。父親雖然不在,我在村子裏卻如魚得水,雖然看著隻像四歲大的孩子,卻遠比十來歲的孩子還調皮、活潑。
當然我的聰明也是全村人佩服不已,包括大師本人。全村所有孩子的功課都是大師的弟子負責,隻有我的功課是大師親自輔導。大師的名字沒人知道,大家一般都稱呼“迪欽”大師,我則直接稱呼師父。
不過大師的佛學知識雖然極高,對於普通學科的學問卻也是一般,經常被我問的啞口無言,這時候我則毫不客氣的說道:“師父,你的學問不夠,卻如何還來教我?”
師父也並不惱怒,微笑說道:“世間的學問千千萬,就是那最聰明之人,絕大多數的學問也是不會的,與其關注那麼多學問,不如努力學好一門。實際上,即便是我,現在也感覺自己的佛學造詣亦是不夠,更勿論還要專注其他學問了!當然,如果是你,自然另當別論,如果你願意出家,做我的關門弟子,我會將我的所有佛學知識和本領全部教授於你,並且會給你引見幾位大師,讓他們也傾囊相授!”
我連忙擺手,“師父,不是我不願意,而是我一聽到那些東西,我就瞌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師父聽到這裏就連連歎氣,說我一點慧根都沒有。
雖然是這樣,師父卻並沒打算放過我,每天的早課必須到,哪怕隻是來打瞌睡的。為了誘導我出家,師父也放低了姿態,願意先教我本領,佛學知識可以以後大了再學。
我對師父的本領嗤之以鼻,因為我很少見他動過,我不樂意的朝他喊道:“師父!你的本領是能用來下河抓魚?還是上樹抓鳥?”
師父卻很肯定的說道:“鳥也抓得,魚也抓得!”
我當然不相信了,當然要師父示範一下。於是和師父專門找了一個無人的角落,讓師父演練一番。
師父先是席地打坐,在我快睡著的時候,身子卻緩緩的升了起來,然後浮在空中不動。
我的瞌睡一下子全沒了,跑到師父身子底下鑽來鑽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機關,不過卻沒任何發現。這種本領我當然想學了,即便是我的母親,我想也不會有這種本事,如果以後學會了,在母親麵前絕對能讓她大吃一驚!
師父告訴我,這是佛學瑜伽最高深的境界,隻有將外瑜伽和內瑜伽修煉的極高層次才有可能練成,全世界加上我也不過四人而已,其中兩個在印度,一個在西藏,而內瑜伽必須有一定的佛學造詣才有可能練成,你要想學的話,就從外瑜伽開始吧!
我一聽這麼難,就已經泄氣了不少,因為我對佛學完全不感興趣,不過即使隻是練習一半,我想也會對我有幫助,至少我希望不在給父親添麻煩。
對於父親,我是充滿深深內疚感的!都是因為我的緣故,害得父親和母親分離,家裏當時剛剛過上好日子,父親卻要來這裏陪我受苦!所以隻要能少給父親找麻煩,吃再大的苦我也願意!
於是我和師父開始學起了外瑜伽。外瑜伽就是體瑜伽,不光傳授給了我,幾個師兄也全都傳授了,不過我相信,師父能浮空這件事,隻有我知道!師父悲哀的告訴我,大概浮空這種能力就要失傳了,我問師父為什麼,師父回答道:“因為現在的佛教徒也講究科學,而佛學典籍就是一種學術學問,他們大多也不再相信神秘、超自然等等。不相信就永遠不會了解其中的奧妙,除非是親眼看見,而我和其餘幾位大師的做法都一樣,那就是隻讓自己認為可學的弟子看到。隻是我們的弟子都能力有限,幾乎找不到能傳授衣缽的弟子!即便遇到一個像你這樣的弟子,明明有能力學會,卻完全不放在心上,這如何能不失傳?”
我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頭,問師父,“為何不在大家麵前展示這種能力,如果國家認可這種能力,自然不會失傳。”師傅搖搖頭說道:“這種能力隻有佛教徒能學會,國家認可也沒用,而且國家如果重視這種能力,那我的人生自由也就沒有了,對佛教徒來說,自由才是最寶貴的,不被家庭、生活等等這些俗事纏繞,想去哪裏就那裏,看遍人生百態,看夠人世疾苦,才是我們學佛的真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