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周末的下午,天氣有些悶,我和妻子帶著兒子到了青島。在五四廣場旁邊的人行道上,有一個穿著破舊衣服抱著孩子的婦女,懷裏的孩子已經昏昏睡去,婦女也耷拉著頭,麵前的小鐵碗裏放著幾枚硬幣。我們已經走過去了,又停下來,我對妻子說:“有沒有零錢,讓陶陶送去。”
然後,我蹲下來,指著那對母女對兒子說:“你看,那個小姐姐可能病了,她媽沒錢給她治。媽媽給你錢,你送去好不好?”兒子顯然是第一次做這事,拿著錢有些猶豫,我說:“爸爸陪你一塊過去。”我牽著兒子的手返回去,兒子將錢小心地放到了小鐵碗裏,那婦女聽到動靜,無力地點了一下頭。兒子在回來的路上,腳步輕鬆了許多。
小時候,奶奶天天嘮嘮叨叨一些話讓我記憶深刻,什麼“好心有好報”“人做好事,莫問前程”“一個朋友一條路,一個冤家一堵牆”等等。見我似懂非懂,又向我舉例子說明。因為我們村四麵是河,有的地方沒橋,過河要脫鞋子的,於是奶奶教育我,遇到老人過河,能背就背過去,背不動就扶過去。
記得很早以前看到過外國一個名人給孩子列出了一生中必須做到的十幾件事,非常具體,其中一條是每年至少看一次日出。我當時想,這不太簡單了嗎?不用說每年一次,十次、二十次不也很輕鬆?但現在看來是我錯了,我盡管經常看到早晨的太陽,卻很少完完整整、安安靜靜地欣賞過日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這個父親沒有說明,他可能是想讓孩子自己去感悟,去體會。這就是外國的教育方式,沒有大道理,非常量化,便於操作,於不知不覺中讓你養成了習慣。
現在兒子吃了雪糕會主動把紙送到垃圾箱裏,沒有垃圾箱就拿在手上,但決不會扔在地上。見了老人“爺爺奶奶”喊得很甜,早晨偶爾也能和我出去跑上一圈。八月一號轉到了學前班,我聽說兒子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起了作業。
孩子以後的發展情況是我們大人無法預料的,但從小培養,使他們養成好的習慣卻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我認為,孩子必須具備的品質應該是有愛心、吃苦、認真和負責。隻要孩子養成了好的品質,愛祖國、愛人民也就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