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行四海 快樂蒙山行(1 / 2)

2009年6月11日,我們來到了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蒙山遊覽,充分享受了融入大自然的樂趣。

我前幾年曾和家人一起來蒙山玩過,感覺有特色的景點並不多,隻是植被茂密,涼爽宜人。常言道“聽景不看景,看景稀乎鬆”,說的就是人們往往對於要去的景點期望值過高,常常發出“不過如此”的失望感慨。其實景色就是景色,它不以人們的喜惡而刻意改變。哪怕是一座小丘,一條小溪,一棵小樹,一隻小鳥,它一年四季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軌跡,需要我們用眼去發現,用心去欣賞。從這個角度說,自然界中處處、時時都充滿著令我們感動的美麗。

當天清晨,我被一陣久違的雞鳴聲喚醒。由於昨天晚上喝酒有點多,感覺頭還有些木。我拉開窗簾向外一看,朝陽初上,碧空如洗,青山蔥翠,心想可不能辜負這美好的景色。匆匆洗把臉,抓起相機便奔了出去。

我們住的避暑山莊就在蒙山腳下,想到上午還要爬山,所以轉身沿著大路向山下走去。

大路兩邊是夾在兩山之間連綿的果園。紫紅的油桃已經開始被采摘;大片的板栗剛剛開花;碩大的綠桃在細葉下搖晃,密密的山楂簇擁在枝頭;各種小鳥的嬉鬧聲此起彼伏,布穀鳥清脆的呼喚在山野間回蕩……我貪婪地舉著相機在大樹下穿行,在密葉中尋覓,像一個饑不擇食的乞丐。果園邊微笑的老婦,農家回眸的小狗,密如雲霞的芙蓉花……都一一進入了我的鏡頭。就這樣,我一個人度過了一個忙碌而快樂的早晨。

飯後,當地的同誌陪同進山。由於年齡不同,我們決定兵分兩路:年齡大的,坐車到山頂遊覽;年輕的,不用陪同,自己攀登,於山頂會合。

於是我們同事四人向山上走去。開始是大路,比較平,大家基本走在一塊。走上登山的台階不大一會兒,兩位最年輕的“80後”倒先氣喘籲籲,大汗淋漓了,我們便戲稱他們是“垮掉的一代”,實在浪費了身上穿的“adidas”。

因為不是節假日,上山的人很少,可以說很清靜。我們這路隻有一位一頭挑著把暖瓶,一頭挑著一小箱雪糕的大嫂同行。還有四位遊客,和我們或前或後地相隨著。

那大嫂是在上麵擺攤的,走路不緊不慢,卻是輕鬆自若,邊走邊為我們免費講解:中國瀑布、瞻佛台……

向上攀登了一會兒,身上感覺到了熱,汗珠也從前額冒了出來,兩位“80後”率先喊渴。可是我們四人由於換了運動服,誰口袋裏也沒裝錢。於是在兩邊攤主“吃西瓜吧”“喝水吧”的誘惑聲中,我們邊說沒錢,邊低頭前行。

走到半山腰裏的一個亭子旁,我們坐下休息,涼風習習,十分愜意,隻是嘴裏渴得要命。旁邊擺攤的大嫂又不失時機地上來推薦:“甘甜的西瓜,不熟不要錢!”引得八隻眼睛在那可愛的綠皮西瓜上亂轉。

我靈機一動,向那兩位眼瞪得最大的“80後”問道:“你們誰會挑西瓜,去挑個不熟的,不就可以免單了?”

“80後”是吃著熟透的西瓜長大的,根本沒見過不熟的西瓜什麼樣,隻好搖搖頭。

但“80後”腦子還是轉得快,並且更懂得超前消費,馬上和大嫂協商起來:“我們今天沒帶錢,賒你個西瓜吃怎麼樣?”

“不用說賒,隨便吃就行!”沂蒙山人果然樸實爽快。

錢當然是要付的,可是我們四個人在付款方式上犯了難。我們原定的是上山頂會合之後坐車從另一條路下去,誰還有勁兒再跑下來還錢?把錢放在別的地方又不放心,最後商定放在山下我們住宿的服務總台上,讓大嫂收攤後順路去取。

大嫂拿秤秤了下,我們選中的西瓜9斤,18元錢。

西瓜切開,果然熟透,沙瓤紅得誘人。先拿了塊強行遞給為我們免費當導遊的那位大嫂,然後大家圍坐在小桌前狼吞虎咽地啃起來。山上的西瓜真甜,咬一口,瓜汁淋漓,爽透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