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 琅琊台懷古(1 / 1)

2008年8月22日,在膠南朋友的陪同下,我們一行來到琅琊台遊覽。

琅琊台位於青島膠南市區西南的海濱。秦始皇當年曾不遠數千裏,三次東臨此地,並遣徐福東渡日本。這裏離我的故鄉並不遠,很早我便有前來遊覽的衝動,沒想到今天才得以如願。

是日,天空陰沉,海風陣陣。我們參觀了山腳下的徐福殿,步上了秦人走過的雲梯。在觀龍閣眺望大海,隻見濁浪翻騰,雲層密布,海天一色,似有萬千條巨龍在雲海間出沒。我們在琅琊刻石亭下駐足,上麵一行行從曆史深處走來的小篆,歌頌著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登上琅琊台頂,湧入眼前的石雕群像,展示的是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的經過。站在中央的始皇帝,腰挎寶劍,昂首挺胸,手指東方大海,似乎在向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暗示著什麼。

琅琊台並不算高,難得的是它地處東方,倚山傍海,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秦始皇曾經三次東巡至此的原因吧。

站在台頂,放眼東望,隻見海天相接,排浪穿雲。我也試圖穿越這曆史的迷霧,用心去追尋先人的足跡,想象他們當年曾經創造了怎樣的曠世奇跡。

秦崛起於內陸,憑著強大的帝國軍隊,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橫掃六合,拓展疆土,歸天下於一統,中國以後幾千年的封建曆史自始皇寫起。

端詳著那表情神秘莫測的秦俑頭像,登上那氣勢穿雲破霧的萬裏長城,踩著腳下已是長滿荒草的秦直道(相當於現代的高速公路),追尋著曲折向前的徐福東渡的航跡,我常常思忖:兩千多年前的秦人靠什麼精神培養出了所向披靡的軍隊?憑什麼力量修起了天下無雙的長城?借什麼智慧讓上千裏的大道在高山深水間筆直向前?又是什麼原因讓徐福東渡?難道日本人真的是徐福的後裔?否則,怎麼每年有那麼多日本人甚至韓國人越洋前來頂禮膜拜?既然秦王有君臨天下的氣魄,秦國有雄厚無比的實力,為什麼卻在短短的十幾年就像它當初迅速地崛起一樣又迅速地走向了滅亡?裝備精良的秦帝國軍隊為什麼會在農民起義軍麵前潰不成軍?難道真的是因為雄才大略、傲視群雄,才造就了一代千古帝王,卻埋葬了一個短命的朝代?

秦朝,從嬴政自封“始皇帝”起,一個僅僅存在了十五年的朝代,卻創造了一些在中國曆史上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的輝煌。它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讓人驚歎的奇跡,也留下了一個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就像眼前這波瀾壯闊的大海,這雲霧重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