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奧運會特別篇(1 / 1)

張彥華

20世紀80年代,是園藝場經濟發展、職工生活水平提高的年代,人們都說,那是最輝煌的歲月。由於光照、土壤和自然地理條件及管理措施到位,園藝場所產水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紅、黃元帥、國光等品種從數量、品質、質量上看都是全區首屈一指的。由於當時是計劃經濟,水果屬國家二類物資,按照計劃來園藝場調運水果的車輛來往穿梭,甚至為購買蘋果走後門、找關係也是常見事,人們也不覺得驚奇。因為,園藝場的蘋果從質量上是最好的,20世紀80年代園藝場蘋果種植和技術力量在農林牧場是最雄厚的。黃元帥品種在1985年還榮獲國家農業部金獎,園藝場培育的寧冠、寧秋、寧錦,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享譽很大,多年不衰。在水果市場上始終占領主導地位。20世紀80年代每年來場參觀、學習、取經的單位、個人絡繹不斷。那是令人難忘的時代,每年所產蘋果都為國家換回大量外彙。

園藝場的事業發展迅速,得益於黨的領導,廣大黨員職工群眾忘我無私的奉獻,同時也有一批中層幹部勤奮工作,率先士卒,帶領職工奮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園藝場的工作做出了貢獻。在他們的行列中,有一位隊長的身影和事跡至今還被人們傳說著。

聶振濤是甘肅民勤人,任三隊隊長。中等個頭,由於常年辛勞,背微駝,愛好喝酒,不拘小節,嗜煙如命,平均每天三包煙,煙火齊備,從不缺少,職工戲稱他是稱職的一等煙民。他穿著隨便,生活作風樸實,和工人們在一起,人們分不清他是個隊幹。他為人實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非常敬業且事業心強;在工作中大公無私,待人和氣大方,生產安排有序。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以勤奮和實實在在的業績被人稱讚,他領導著三隊的工作,每年政績突出,所在三隊連年受黨委表彰,榮獲先進生產集體稱號;他本人也深得場領導的信任和廣大職工的肯定和讚譽。

他每天騎一輛破舊自行車穿梭在田間地頭,參加勞動,檢查生產,準確掌握生產管理的情況,並為第二天作出工作安排。不管走到什麼地方,自行車一放,放下剪子,拿起鐵鍁就參加勞動,常常忘記了下班,忘記了吃飯,回家時到處找自行車已是家常便飯。

1978年10月中旬的一天,那天正好是每年秋季水果采收完畢後,園藝場隊級幹部按職務大小分蘋果的日子。那天我正在給田裏淌冬水,沿著水渠走到一處田林時看見老聶褲腿高高挽起,站在刺骨冰冷的水裏,揮動鐵鍬,滿頭大汗,我走到他跟前,他全然不知。“聶隊長,隊幹在分蘋果,你卻在這裏幹活。”老聶嘴裏叼著煙,笑眯眯地說:“讓他們分去,趕時間我來把水淌好,爭取明年再有個好的年成,大河裏有了,小渠自然滿,我不占那點小便宜。”幾句平常樸實的話,代表了聶隊長的人品和性格。

聶隊長的很有人格魅力,基層管理非常稱職。他的性格爽朗,嫉惡如仇,公道自然。秋收季節,有個別職工利用下班時往家帶蘋果。老聶堅持原則,給職工講政策,講道理,耐心說服勸解,堅決維護集體利益。在平時的工作中公道辦事,對確實有病、體弱的職工,給予安排適當的輕活,對小病大養、偷奸耍滑的職工絕不遷就,剛正不阿,從不欺軟怕硬,在職工中影響力很大。自三隊卸任後,因吃苦耐勞,善打硬仗,被場黨委調到陶靈園藝場搞開荒建園工作。在那裏,老聶轟轟烈烈幹了幾年。很多職工還常常回憶這樣的場景:風沙彌漫,大風吹的人們眼睛都睜不開,老聶渾身塵土,戴著一副墨鏡,嘴裏叼著煙卷,威風凜凜,一人指揮著37台推土機,推丘陵,填溝壑,平墳墓,開鑿渠,平田整地。很多職工還這樣說:“開荒整地的年月,老聶臉上的灰塵每天有銅錢厚,隻有一雙眼睛閃著光。”幾十年的工作中,他用實際行動做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令人惋惜的是英年早逝,離開他的家人和他汗水灑過的土地時他才50多歲。盡管他離開好多年,多少個清晨和黃昏,我們仿佛看見,他仍站在綠樹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