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十一世紀寧夏雜文叢書》總序(1 / 2)

●牛撇捺

中國當代文學以小說為正宗,寧夏亦然。

雜文作為文學形式的一種,無疑是在主流之外,基本上處於邊緣狀態。但是,這個開放的時代它又不能缺席。

20世紀80年代,寧夏的文學創作事業進入旺盛期。進入90年代以後,寧夏文學新人輩出,新作大量湧現,質量不斷攀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人們驚呼:寧夏青年作家林在崛起,寧夏文學隊伍不再“一枝獨秀”。有多位作家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許多全國獎項,其中有些作者在全國已經有了相當的知名度。有人說寧夏青年作家的創作呈現“井噴”狀態,已成為寧夏精神文明建設的標誌性產品和宣傳寧夏的一張“名片”。

我們在熱眼關注寧夏文學的時候,不要忘了把餘光投向另一支生機勃勃的隊伍,那就是寧夏雜文軍團,在寧夏文學整體蓬勃發展的同時,寧夏雜文始終沒有掉隊。

作家吳若增先生從寫小說轉到了雜文隨筆創作。他說比較起來,小說那種文體其實是一種“狡猾”,而雜文這種文體,則無異於一種“憨直”。他有一句話很有名:雜文是你的裸體。他說寫雜文時你會有意無意地交出你的經曆、你的教養、你的學識、你的個性、你的品格和人格、你的思想和追求,交出了你的真誠或虛偽、你的深刻或淺薄、你的勇敢或膽怯、你的淵博或無知、你的高尚或猥瑣、你的超脫或世俗、你的謙和或張狂、你的大度或小氣……從而,你就必然地,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麵具摘下,甚至把自己的衣服脫光,給這個挑剔的世界以一個裸體。小說、散文作為主流文學,其發展有各級黨和政府的扶持,有那麼多人關心,還有專門的陣地。與之相比,雜文非但不能當作“名片”,相反的是處處讓人“不待見”。人們的“不待見”可能就是你的過於真誠的“裸體”。

雜文事業是比較艱辛的事業,也是風險性比較高的事業。有人說,如今雜文對社會現實的敏感,還不如現實社會對雜文的敏感。雖然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思想解放運動不斷深入,但雜文作者踩雷的事情卻仍層出不窮。因為一篇文章,甚或一個標題、一句話而惹來麻煩的事仍然不少。這是雜文作者命中注定的華蓋運,也是雜文作者價值之所在,使命之所在。試想一下,如果雜文一律“新基調”了,雜文如詩歌般軟綿,雜文成了大眾情人,成了富商巨賈官員政客的精神之妾,那它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雜文作者還寫它幹什麼!樂觀地說,我們處在一個雜文的時代,因為這五彩斑斕的社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雜文創作素材,因為我們這個自由開放的時代的人們更渴望自由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