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聞媒體的用語做個統計,哪些詞出現的頻率最高?我敢肯定有這麼幾個大牌詞高居榜首且並列第一:“強調、指出、推進、推行、強化、深化、提高、提升、進一步。”怎麼樣,個個都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吧。
它們雄踞報紙廣播電視頭條日久,成為無可撼動的霸主是有道理的。
請站在記者的立場上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名記者,和這些詞混熟了並能熟練掌握,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套出一篇新聞。先來看會議消息的標題製作(主要是報紙)。肩題隻要守著“強調、指出”不放,不管出席會議的人物有多大多小,大仙小仙一概在某某會議上或“強調”或“指出”即可。主題也簡單,關鍵詞把牢“推進、推行、強化、深化、提高、提升、進一步”中的任意一個,也就搞定。導語,別把時間地點人物寫錯,交代清楚會議內容(抬頭看會銜),接下來把誰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推進(推行、強化、深化、提高、提升任選一個)什麼即可。正文抄材料。OK!
新聞是傳播信息的,講究要入心入腦,卻不知怎麼了,沾染了太多的黨八股氣息,尤其大大小小的各種日報,比著端架子,板麵孔,一副嘴臉,一口官腔。
從毛澤東提出改變我們的文風以來,我們的文風就是不改。可能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端著架子,居高臨下說話慣了,改起來會像割肉一般的痛,或者一改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中國的新聞語言,眼見得深受官場語言的影響,也隨了壞習氣去了,變得冷冰冰硬邦邦。出於能在本文發表之後的將來可以看到好文章的自私,給年輕的記者推薦新華網一文(老記已習慣拿楠木砍豬槽,就算看了),大道理一句不講,相信看後必有心得。
納粹遺禍 浣熊成災
美國《華盛頓郵報》26日講述了“納粹浣熊”在歐洲的現狀。
遺禍至今
1934年,納粹德國的林業局向納粹二號頭目戈林提出一個看似合理的要求,一家納粹皮毛動物養殖場申請向森林引進北美野生浣熊,以“豐富當地動物群”,也為無聊的獵人提供新狩獵對象。
戈林批準了這項要求,誰想到卻為歐洲埋下一場生物災難的禍根。北美浣熊來到德國中部森林,一下子愛上了這片土地,沒有了天敵,獵人也因戰爭上前線,它們便肆無忌憚地繁衍,挫敗了一切試圖阻止它們“征服歐洲大陸”的努力。
幾十年過去,現在大約有100萬隻浣熊生活在德國,數量仍在持續增加。根據官方統計數字,2005年,獵人打死或汽車撞死的浣熊數量是10年前的10倍。
浣熊毫不客氣地走出德國邊境,走向德國的每一個鄰國,繼續繁衍後代。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波羅的海,到處都有浣熊出沒,科學家甚至在俄羅斯的車臣也發現了浣熊。英國報紙警告說,“納粹浣熊”穿越英吉利海峽隻是時間問題。
盡管有些人認為浣熊導致一些鳴禽數量減少,因為浣熊會偷鳥蛋,但浣熊的影響主要不在森林生態方麵,人類才是最大的受害者。總有居民抱怨說,這些無所畏懼的浣熊刨穿房屋、啃壞物品,給業主留下巨額修複賬單。為驅趕這些難以對付的小家夥,許多業主花費不少金錢。
愛恨分歧
浣熊是一種北美食肉類哺乳動物,皮毛灰褐色,麵部有黑色紋路,尾多毛、黑色帶圈紋。這種動物與熊有親緣關係,但體型小得多,特別喜歡洗爪子,還在水中浣洗食物,因此得名“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