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爛泥巴糊上牆(1 / 1)

泥巴之作用在於黏合,而爛泥巴卻不能上牆。因其發酵得已稀爛失去了黏合力,不等風幹便先無筋無骨地散落下來。若硬要反複往上糊,等到幹時,又是翹起鱗片,層層剝落,委實害人。

然而,我們知道爛泥巴不能糊上牆的道理,卻是因為有過也許還得繼續存在下去的一個事實:爛泥巴上了牆。我認識這麼一位,在三年內換了五個單位,而且都是在領導崗位上。起先在機關,因為政策水平低,辦起公務歪批三國,弄得下麵無所適從,於是換了地方到鄉上當了副鄉長。沒有幾天工夫,有農民說,如果讓我們兩個一起去競爭,你未必能當上,我倒是很有可能。實際的情況可想而知。後來又調到工廠當副廠長,而後在醫院任副院長,眼下是教育局副局長。對此頻繁調任,他卻無所謂,“敝人是難得的通才,無所不能”,他以此自我寬心。至於為什麼會如此,其中的“密碼”作為朋友我是知道一點皮毛的,但依然無法準確地破譯出來。根本的一點還是朋友會做人的工作,在謀職上有天賦,這一點又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在為“仆”的仕途上雖然曆經波折,卻總能在險處逢善源,仿佛是有通靈寶玉護身,讓人實在羨慕得很。

不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不同的現象卻可以聚合共同的本質。猴子用叱聲、體重和扭打撕咬來爭取“王”的地位,人用資曆、能力、德行或者其他的什麼爭取出人頭地的機會,本質上都在滿足自我實現的願望。於是便有了精蕪雜競,龍蛇並爭,爛泥巴糊上牆也在情理之中。至清至純的事從來就沒有過,世上所謂的正途正道也是相對於旁門左道而言的,沒有對立麵則無是非邪正。

這樣講並不是允許拿公仆之位去反複培養一個無用的“通才”,畢竟政者正也。在一個位置上已看清是無德無才了,還有必要易地再去驗證嗎?至少沒見過把糊上牆的爛泥巴鏟下來再貼到另一麵牆上的。當然,若硬要糊上去也是有“理由”的:不可以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啦,總要給人家改正錯誤缺點的機會嘛,這樣的理由需要一千個就可以找出一千個,而每一個大抵都掩飾著台麵下的故事,這些個故事才是讓一些人能繼續糊下去的原因。

文明社會一個明顯的標誌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優勝劣汰同樣適用於幹部任用。在現實生活中,用對一個人或用錯一個人所帶來的效應往往是與個人的能量成正比例的:賢能大惠社會,庸碌妨礙進步。至少在眼下我們的社會還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