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輩分(1 / 1)

我有一對當老師的朋友是夫妻,他們的兒子九歲了,每天放學回來到樓下都要大呼小叫:“李伯傳,王怡,我回來了!”鄰居們都喜歡這孩子,就是對直呼其父母的名諱不以為然。關係好的給父母說別讓孩子直呼其名;有的在背後竊笑:李伯傳可養了個好兒子。

雖然如此,那小子還是我行我素,而父母看起來也聽得很順耳。我知道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兩口子就是這麼教孩子的,稍大些孩子也曾問過:“別人都叫爸爸媽媽,你們怎麼教我喊名字呀?”夫妻倆相視而笑,隻是說:“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我起先也以為是夫妻故意標新立異,他們卻說這是讓孩子享受平等、自由和民主。到底能不能在將來讓孩子很快自立起來,我想他們心裏也沒底,但讓孩子不僅感到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首先是自己的明珠,這樣做應該是對的。這其中不應該隻是一個怎樣稱呼父母的事。

我們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就是揪住君臣父子的關係不放。父子之間上下有序而不是並肩一字王的朋友,尤其在孩子未成年時更是如此。這樣一來做兒子就隻有在嗬護下繞著長輩的膝蓋動作了。溺愛有加,自主不足,孩子的腦袋成了收發室。長久影響,爹愛偷人孩子便學著做賊,父母人格卑賤兒子的膝蓋也發軟。當然好父親也會帶著兒子成為好兒子,即使這樣,父子間的規矩是絕不可以破的,敢直呼父母名諱的就不是孝順子女。

講究輩分是標誌人類衍生中的輪序,中外皆同,不該有別。但在我們的傳統中卻形成了奇特的一麵,父母把愛與剝奪施予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把孝與剝奪回贈給父母。孝就包含著連名字也不能被提及。在我小的時候,孩子間罵架,最惡毒的語言就是扯著嗓子喊對方父母的高姓大名,這種局麵一旦出現,連父母也是不依不饒的。如果被呼者還有綽號之類也被大叫了出來,那情勢就更是危急了,這種事在今天農村還是很普遍的。我曾見到過一對小姐妹同一個小男孩罵架。小男孩蹲在牆角玩著石子嘴裏嘟囔一聲“仄愣愣”,那一對小姐妹聽到了她爹的綽號,便跳著腳喊半天他爹的名字,小男孩抓緊時間再一聲“仄愣愣”,小姐妹便又是一陣燕子啁啾式的反應。當時我想,如果吵架的一方是我那朋友的孩子,聽到對方的這番罵法肯定覺得好笑死了。

天真的孩子是這樣在維護著他們長輩的尊嚴連帶著維護自己的尊嚴,卻不曉得這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他們應該享有的與生俱來的平等在這種哄鬧中喪失了,真正的自立自主獨立意識被盡數蒙蔽了。

1992年中日兩國曾組織了一次小學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國孩子受父母照顧溺愛滋養起來的嬌驕氣使中國的父母甚為憂慮,因為自己的孩子顯然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而日本人則摞下一句: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我記得日本也是很講究孝道的,而且還知道,在很久以前物質條件很差的時候,兒子竟然把失去了勞動能力的父母背到荒山中扔掉。在條件允許的環境中還是很尊重父母的。於今的現狀,我以為不該聽到日本人的那句自滿話便氣憤,倒是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是怎樣當父親的,怎樣當母親的?除了那份絕對的“孝”教育外,是不是該從輩分的重壓下卸去一些霸道的東西,把平等自主還給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