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吃相(2 / 2)

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外國人吃飯不但要席正,而且挺直腰板,把食物送到嘴邊。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維持那種姿式便不容易。我見過一位女士,她的嘴並不比一般人小多少,但是她喝湯的時候真能把上下唇撮成一顆櫻桃那樣大,然後以匙尖觸到口邊徐徐吮飲之。這和把整個調羹送到嘴裏麵去的人比較起來,又近於矯枉過正了。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麼太多禮法的約束,細嚼爛咽,或風卷殘雲,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後抹抹嘴鼓腹而遊,像這樣的樂事並不常見。我看見過兩次真正痛快淋漓的吃,印象至今猶新。一次在北京的“灶溫”,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館。棉簾啟處。進來了一位趕車的,即是趕轎車的車夫,辮子盤在額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搖大擺,手裏托著菜葉裹著的生豬肉一塊,提著一根馬蘭係著的一撮韭黃,把食物往櫃台上一拍:“掌櫃的,烙一斤餅!再來一碗燉肉!”等一下,肉絲炒韭黃端上來了,兩張家常餅一碗燉肉也端上來了。他把菜肴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又一次,我在青島寓所的後山坡上看見一群石匠在鑿山造房,晌午歇工,有人送飯,打開籠屜熱氣騰騰,裏麵是半尺來長的發麵蒸餃,工人蜂擁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餃子來咬,餃子裏麵露出綠韭菜餡。又有人挑來一桶開水,上麵漂著一個瓢,一個個紅光滿麵圍著桶舀水吃。這時候又有挑著大蔥的小販趕來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細的大蔥,登時又人手一截,像是飯後進水果一般。上麵這兩個景象,我久久不能忘,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裏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精品賞析]

《吃相》從一個外國朋友關於“吃相”的疑惑入筆,想到了《禮記》“毋齧骨”之誡,引出了“無奇不有”的種種吃相:有羅馬皇帝尼祿的“饕餮相”;有意大利人吃通心粉的“風卷殘雲相”;有壯士樊噲鴻門宴上的“豪俠相”;有外國家長就餐前的“虔誠相”、孩子的“調皮相”;有中國孩子就餐的“謹慎相”;有鄰戶保安、車夫和一群石匠的“粗獷相”;有女士的“淑女相”……凡是他耳聞目睹的“吃相”都攬入筆底,然後妙筆點睛,化龍飛舞,精辟闡述了他的見解: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和禮儀,不要因為我們的個別怪異吃相便斷定我們的吃相不佳;餐桌禮儀雖然重要,但不要太重視;“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要達到梁實秋先生這樣的境界絕非易事,必須有觀察和思考生活的習慣,形成厚實的生活積累,有淵博的文化底蘊,有機智敏銳、幽默風趣的個性心理品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