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根據自己對“先王之道”和“聖人言辭”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分析,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著名的“十大主張”。
墨子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和厚葬,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和願望,曾遭到儒家學派的代表孟子強烈的反對。墨子在當時還組織了帶有宗教性色彩的政治團體。《淮南子》說:墨子有180名門徒,個個都能吃苦耐勞,人人都可赴湯蹈火。可見墨子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
《墨子》以小生產者的立場和觀點,與儒家思想及道家學派在“爭鳴”之中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墨子》不僅以樸實無華,極具說服力的邏輯思維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且還對科學和邏輯進行了研究、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科學文化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墨子》是當時曆史條件下的思想產物,是戰國時期小私有者階層維護自身利益的理論武器。
韓非子
《韓非子》,先秦法家學派的代表作,韓非子所著,並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韓非子,約生於公元前280年,卒於公元前232年,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出身於韓國貴族,是荀子的學生,戰國後期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眼看著韓國越來越弱,曾多次建議韓王變法圖強,均遭到了韓王的拒絕,於是發憤著書。他的書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看到之後,非常賞識他,於是派兵攻打韓國,向韓國索要韓非。韓王沒辦法,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此後韓非就留在了秦國。由於秦始皇身邊佞臣的阻礙,韓非並沒有得到重用,最後被嫉賢妒能的李斯、姚賈陷害,死在秦國的獄中。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促進了農業及科學文化的發展,這種發展使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勢力迅速壯大,它們表現出奪取統治地位的強烈願望,舊的奴隸貴族自然不甘心輕易失敗,於是新舊兩個統治階級在統治地位的爭取上展開了持久而激烈的鬥爭。這種鬥爭,也表現在了意識形態之中。各階級的代言人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於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大辯論。《韓非子》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者利益,極具論辯性的法家代表的著作。它以嚴謹的邏輯性、犀利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參與了“百家爭鳴”的大辯論。
《韓非子》綜合了戰國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等人的學說,又吸取了諸子百家之所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個理論體係,有“法家學說大全”之稱。其思想主張符合新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反映了新興的統治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的要求,是與曆史發展的趨勢相一致的、具有進步思想性的散文集。其中重要的有《孤憤》、《解老》、《喻老》、《勢難》、《說難》、《定法》、《五蠢》、《顯學》等篇,提出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結合的理論體係。
《韓非子》的文章絕大部分屬於論辯文,重在演繹、歸納、分析、綜合,文章說理周密,講究邏輯,詞鋒犀利,富有文采。書中間以生動、深刻的寓言小故事,作為論證材料,極富啟發意義,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鄭人買履”、“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等。
《韓非子》全書共55篇,約10萬字。通行的注本有清朝末期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和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等。
離騷
《離騷》,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約生於公元前340年,約卒於前278年,戰國時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離騷》是詩人在自己被再次放逐、深感救國無路、愛國理想徹底破滅的情況下,以無比沉痛的心情寫就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篇。全詩373句,2490字。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詩人對以往曆史的回溯,後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全詩通過詩人烈火般的熱情、雄偉瑰麗的想象、神采飛揚的語言以及一生不懈的鬥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同時通過詩人戰鬥的曆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台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的尖銳鬥爭,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動勢力的囂張跋扈。
全詩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運用大膽的誇張和美麗的象征及比興手法,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驅使山川自然與曆史傳說等構成了一幅雄奇壯麗的藝術畫麵,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