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趼人創作了小說20餘種,如《恨海》、《痛史》、《劫餘灰》、《兩晉演義》、《九命奇冤》等,以及短篇9種,是當時文學創作最多的一個作家。提倡曆史小說“借古鑒今”,主張“寓教育於閑談”。《廿年目睹怪現狀》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與當時的《孽海花》、《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寫的是1884年中法之戰到1904年前後20年間,清王朝崩潰前夕社會上的種種“怪現狀”。全書以自號“九死一生”,把20年的所見所聞貫穿起來。全書通過對官場許許多多“怪現狀”的描寫,抨擊了清王朝的腐朽、墮落。小說還寫了肮髒、齷齪的商場、洋場,無情地嘲諷了那些假才子、假名士不學無術、冒充風雅的醜態。

清朝末年,中國經過一係列內憂外患之後,國勢衰落,官吏昏庸、政治腐敗。清政府靠加稅賣官來增加財政收入,官場上混亂不堪,官吏們奉行的為官訣竅是“多磕頭少說話”,大多在政治上無所作為,而對內大量的搜刮民財,對外屈膝投降,討好侵略者。

1859年,英法兩國公使各帶一支船隊進入大渡口,大渡口軍民奮起抵抗,打退了英法海軍。1860年,英法兩國海軍再次出兵占領了天津,進逼北京,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無力抵禦外來的侵略,鹹豐皇帝棄宮而逃。英法兩國軍隊一路殺入京城,並洗劫燒毀了宏偉的圓明園。隨後俄國又侵占了我國的大片領土,中法戰爭中,清政府不戰而敗,法軍則不戰而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麵對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帝國主義列強加劇了在華利益的爭奪,此時的中國猶如一塊肥美的豬肉任人宰割。《廿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它有力地譴責了官場的黑暗,政府的腐敗,批判了社會道德的淪喪,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賣國行為,指出了清政府的滅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戊戌變法之後的1903年,吳趼人應梁啟超之約,為《新小說》雜誌撰寫長篇小說,前後共發表了4部,其中之一為《廿年目睹之怪現狀》,但寫到第45回時,《新小說》停刊,至1909年底該書才出齊108回。《廿年目睹之怪現狀》從官場、洋場兩個角度取材,反映的社會生活麵十分廣泛,當時造成的影響達到“家喻戶曉”、“婦孺能道之”的效果。

相較之《孽海花》、《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廿年目睹之怪現狀》有其特色。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在小說中曾借書中人物卜士仁之口對當時官場做了精辟的概括,“至於官,是拿錢捐來的,錢多官就大點,錢少官就小點;……至於骨子裏頭,第一個秘訣就是要巴結。隻要人家巴結不到的,你巴結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能做得出。”九死一生也對官場大發感慨:“這個官竟然不是人做的。頭一件要學的就是卑汙苟賤,才可以求得著差使;又要把良心擱在一邊,放出那殺人不見血的手段,才能尋得著錢。”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官場的醜惡。

小說還對當時官員們應付侵略者的奴顏婢膝,和賣國行徑進行了揭露和譴責。一位總理大臣在給江西巡撫的信中竟然如此說道:“台灣一省地方朝廷尚且送給了日本,何況區區一座枯嶺,值得什麼!將就送了它吧,況且拿了回來,又不是你的財產,何苦呢!”一個“何苦”,就將美麗的廬山拱手送給了侵略者。

《廿年目睹之怪現狀》這部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作品所揭示的主題,體現了一個中國作家最起碼的良知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