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美人權鬥爭的曆史背景(1 / 3)

不同的曆史背景也是中美人權鬥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回顧一下中美兩國近代的曆史對於深入了解中美人權鬥爭是很有必要的。

一、近代美國的侵略擴張曆史

美國沒有經曆中世紀社會。盡管北美殖民地人民曾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和壓迫,但自從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以後,除了1812 年至1814 年與英國進行第二次戰爭外,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遭受外敵的入侵。建國之初,由於本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足,美國采取了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華盛頓在告別宣言中提出的孤立政策成為美國當時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但資本的本性是向外擴張。為了適應資本擴張的需要,美國逐漸拋棄孤立主義的對外政策,代之以全球主義———擴張主義的對外政策。美國雖然有著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奴役的獨立戰爭的光榮曆史,但二百多年來,美國的曆史主要是推行強權政治,不斷向外擴張的曆史。這種擴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領土的擴張。

近代美國的曆史是一部領土擴張的曆史。從美國獨立戰爭時起,美國就不斷向外拓展自己的領土。

———1783 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並將西部疆界劃至密西西比河,使美國得到了與最初十三州麵積相當的土地。

在整個19 世紀,東部居民不斷向西部拓殖,美國乘機向西部擴張。

———1803 年,在傑斐遜任總統時,美國以每英畝不足3 美分的價格從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購買了麵積廣袤的路易斯安那地區。路易斯安那地區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半部,其麵積相當於當時美國麵積的總和,相當於現在美國除阿拉斯加外全部領土的近三分之一。路易斯安那地區的購入大大豐富了美國的資源,加強了美國的戰略地位,推動了美國繼續向西部的擴張。

———1810 年,美國吞並西佛羅裏達。西佛羅裏達是位於珀迪多河與伊貝維爾河間墨西哥灣地區。西班牙聲稱該區為1492 年發現的新大陸的一部分,但於1695 年為法國所占領,屬路易斯安那地區。1763 年的《巴黎條約》將西佛羅裏達地區歸屬英國,1783 年的《巴黎條約》又將該地區退歸西班牙。美國則宣布其為1803 年購置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1810 年美國策動當地居民起事脫離西班牙控製,剩餘地區不久亦並入密西西比州。1819 年《泛大陸條約》規定,西班牙放棄對西佛羅裏達地區的全部要求。兩年後正式歸屬美國。

———1819 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裏達。佛羅裏達位於美國東南海岸突出的半島上,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後被西班牙人占領。1763 年西班牙人將佛羅裏達讓給英國,以交換哈瓦那。1783 年將佛羅裏達歸還西班牙。1819 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它,並於1845 年並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7個州。

———1845 年,美國吞並了新獨立的得克薩斯。得克薩斯位於美國現在的中南部。1691 年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821 年成為墨西哥的一個州。1836 年得克薩斯宣布獨立。1845 年,美國乘機將其吞並,成為美國的第28 個州,是目前美國的第二大州。

———1846 年,美國迫使英國把俄勒岡領地改屬美國。俄勒岡位於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區,1778 年英國人來到這一地區,該地區成為英國的領地。1830 年以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從中西部遷移到西北部太平洋沿岸。1846年,美國迫使英國放棄對該地區的控製。1859 年美國將該地並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33 個州。

———1848 年,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奪取了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利亞。新墨西哥位於美國西南部,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40 年西班牙人到達此地。1610 年,西班牙人在這裏建立了第一個白人居民點。1821 年,墨西哥發動反對西班牙起義,宣布獨立,新墨西哥成為墨西哥的一個州。1846~1848 年,美國通過對墨西哥的戰爭控製了新墨西哥,與此同時,美國還從墨西哥手中奪取了上加利福尼亞。

———1867 年,美國從俄國手中購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是美國麵積最大的一個州,位於北美洲的西北角,原為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784 年,俄國人在此地建立居民點。1799 年起阿拉斯加屬俄國所有。1867 年,美國用720 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購得這片土地,大大地拓展了美國的領土。

———1898 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群島由太平洋中部的一百多個火山島組成。最早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1795 年,酋長卡米哈米哈一世征服大部島嶼,建立夏威夷王國。後來西班牙人控製了該群島。1898 年美國通過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了夏威夷群島。

二是勢力範圍的擴張。

美國對外擴張首先是將整個美洲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門羅宣言表明了美國控製美洲事務的願望。為了不讓歐洲的勢力幹涉美洲事務,以便日後美國的勢力向拉丁美洲擴張,1823 年12 月,當時的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對外政策聲明,這個聲明被稱為門羅宣言。門羅宣言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要求歐洲列強不得幹涉南、北美洲的事務,否則就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宣言說:“美洲兩大陸,由於它們已經取得並維護了自由與獨立,因而,從此以後不能再被認為是歐洲任何強國未來殖民的對象。”“結盟列強的政治體製和美洲的體製是根本不同的。我們認為它們打算把它們的製度擴展到此半球的任何嚐試對於我們的和平與安全都是危險的。我們從沒有而且今後也不來幹涉歐洲任何強國的既存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但對於那些已經宣布它們的獨立並且保存了獨立、而我們經過慎重考慮和根據公正的原則又已經承認了它們的獨立的國家,我們認為任何歐洲強國為著壓迫它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來統治它們的命運的任何幹涉舉動,都不外是對美國的一種不友好態度的表示。”① 這個宣言提出美國不幹涉歐洲事務是因為美國當時實力不足,而不讓歐洲幹涉美洲事務,則有意把南北美洲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門羅宣言暴露了美國控製美洲的野心。

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美國向海外擴張的呼聲日高。美國向海外擴張必然同其他列強發生矛盾。1898 年,終於爆發了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是年4 月,當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的解放戰爭接近勝利時,美國借機向西班牙宣戰,侵入古巴。戰爭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古巴形式上脫離西班牙獨立,但實際上被美國占領。這場戰爭對美國的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使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夏威夷群島、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獲得了大片土地,而且一舉將美國推上世界政治舞台,使美國成為世界列強之一。戰爭強化了美國向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侵略擴張政策。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他所著的《大棋局》一書中不無得意地說:“1898 年的西班牙—美國戰爭,是美國在海外進行的第一次征服性戰爭。這場戰爭使美國的力量深入太平洋,越過夏威夷,到達菲律賓。”②

當美國加入大國行列之後,就力圖將勢力範圍滲透到世界的各個地區。為了擠進中國市場,1899 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英、法、德、日、意、俄等列強發出照會,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列強的在華“勢力範圍”,要求美國分沾列強勢力範圍的特權。

為了便於正在發展壯大的美國海軍更好地穿梭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向英國的海上霸權挑戰,美國千方百計奪取巴拿馬運河地區。在美國第26 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時期,美國政府先是誘逼哥倫比亞政府簽訂條約,以取代法國開鑿巴拿馬運河和取得永久租借運河區的特權,遭到哥倫比亞的拒絕。於是,美國慫恿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省鬧分裂,成立了巴拿馬共和國,然後又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和對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從此,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占據著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