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她被眾多網友和觀眾稱為“新聞女俠”“共和國的良心”,也被傳說是CCTV“最窮”的主持人。2003年她曾成功報道“非典”,並因《北京:“非典”阻擊戰》等專題節目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她在工作中曾多次獲獎,2006年榮登“網友最喜愛的新聞類主持人”榜首;2009年,她當選由《南方人物周刊》組織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她,就是柴靜,中央電視台《看見》主持人、記者,一位見解獨特又才華橫溢的作家。

柴靜的成功之路,是一條曆經十餘年的堅持和挑戰,用獨立性格和夢想鋪就的道路。對她而言,內心獨立如一塊塊基石,鋪就了她既曲折又光輝的成功之路。

1993年,參加完高考的柴靜才16歲,年少的她一門心思想離開家鄉,“到遠方去”。為了獨立,她不惜與父母妥協,去長沙學習自己毫無興趣的會計專業。“走得那麼急,頭也不回,恨不得把過去全部拋掉。”

雖然無奈學了會計專業,但柴靜依然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成為一名電台主持人。為此,她給著名主持人尚能寫信說:“尚能也曾有夢,可否幫我成就夢想?”這句話打動了尚能,他讓柴靜去麵試。通過麵試後,柴靜每天都帶一遝稿子和磁帶去做節目,甚至暑假也不回家。

畢業時,父母安排柴靜到中鐵17局當會計,但柴靜堅持自己的夢想,她毛遂自薦到湖南文藝廣播電台當主持人,把工作做得癡迷而忘我。三年打拚,柴靜小有成就,名片上赫然印著“綜藝部副主任”的職銜,同時成為小有名氣的專欄作家。福利分房在即,柴靜卻突然決定離開,因為,“很想知道豐富的人生應該是什麼狀態”。

於是,22歲的柴靜懷揣夢想,到北京廣播學院(後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攻讀電視編輯本科。讀書期間,柴靜應聘《三聯生活周刊》兼職記者,對方說招聘已經結束。她自信地問:“你們不是要招優秀的記者嗎?”自信,讓她最終贏得機會,卻又在其後的一次工作中因堅守自己的理念而離開。

1999年,湖南衛視想讓柴靜做一名“有表達力,需要我們去壓她”的激進派主持人,又不太相信內向、文氣的她能夠勝任。但當柴靜戴著假發,陪著詩人沈浩波在省台那狹小、簡陋的舞台上放聲朗誦“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並順利播出時,她成為這個《新青年》節目主持人的不二人選。

北廣畢業後,柴靜並不滿足《新青年》中駕輕就熟的工作,她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時空連線》做記者兼主持人。麵對這個巨大的改變和挑戰,柴靜用夜以繼日的辛勞積累著點滴進步,很快,她以一股銳不可當之勢迅速成長起來。

2003年,柴靜參加了《北京:“非典”阻擊戰》的拍攝,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采訪的記者之一。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麵容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即便是這樣,柴靜依舊用一種匍匐的姿態在新聞路上緩慢前行。這一年,柴靜報道了一係列重頭新聞事件,這些事件讓她震驚,也讓她感悟到了生命中很多東西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