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該中國人說話了(1 / 3)

這個世界是由西方人按照西方的遊戲規則打造的,這是現實,這就是銅牆鐵壁,如果硬撞,肯定頭破血流,慈禧也曾一怒之下向八國宣戰,結果落荒而逃。融入世界,參與全球化,這才是明智之舉,才是順勢而上之策。中國人最擅長的不是直接的對抗和征服,而是順服的表麵下由弱變強,最後再修改規則。

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模式會推倒重來

很多人把現在的金融危機等同於1997-1998年的那次金融危機,也就是把這次金融危機看作是一個單純的金融危機,其實這是一種短視眼光,這次因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一場美國大陰謀,美國的目的很清晰,也很簡單,但是很宏大,那就是推倒現在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然後重建一個由美國主導的新經濟體係。

偉大的經濟學家、在電視上誇誇其談的證券分析師為什麼都是窮鬼?因為他們隻會馬後炮,對衝基金、量子基金這些頭頭為什麼富得流油,因為他們能提前算出貨幣變化,不過這隻是知其一,其二是,實際上經濟學家隻是操控者用來影響經濟走向的工具,就像電視上的證券分析師隻是莊家雇來的鼓吹手,用來左右股市,亞當·斯密為什麼被奉為經典,因為那時候是西方的工業社會,西方需要自由經濟傾銷工業品,賺取原料;凱恩斯為什麼被追捧,因為20世紀西方已經進入到了金融社會,需要發行依靠政府信用的貨幣,用虛擬經濟賺取發展中國家財富;那麼,現在,又為什麼大罵凱恩斯是混蛋,因為西方社會正在向能源社會轉變,金融那一套已經過時了,所以用次貸危機搞了一次定向爆破,相信不久就會有新的經濟學大師出現。

有人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美國金融界玩的“七個球”玩砸了,其實這是,也不是,說是,因為的確到了時候了,高速旋轉的七個球總有停下來的一天,說不是,那是因為玩球的人心裏最清楚,這球不可能總這麼轉下去,結果是要麼他怎麼玩起來的怎麼收場,這也就什麼事也沒有了,要麼就會出現“玩砸”的場麵。美國佬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怎樣才能讓利益最大化——雷曼有人自殺是一個極其有利的證據,我今天敢說,這事背後一定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將來如果有人還記得我說過的這句話,可以印證。

很多人把現在的金融危機等同於1997-1998年的那次金融危機,也就是把這次金融危機看作是一個單純的金融危機,其實這是一種短視眼光,這次因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一場美國大陰謀,美國的目的很清晰,也很簡單,但是很宏大,那就是推倒現在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然後重建一個由美國主導的新經濟體係,美國將在這個新經濟體係中占據核心位置,就像20世紀上半葉美國是世界的工業核心一樣,這一次,美國將以新能源和太空產業為主,領導整個世界的產業結構。

中國的很多企業主、工廠主還夢想著金融危機塊點過去,過去了就可以重新開工,重新回到過去靠從事低級產業賺錢的老路上去,其實,那個時代一去不複返了。美國發動金融危機真正目的是要推翻現有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要進行一場浩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逃不過,中國現在講什麼經濟危機已經觸底,中國經濟形勢正在好轉,其實這是中央執行寬鬆貨幣政策,用幾萬億的資金進行刺激的結果,銀行大量發放貸款,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經濟回升,而是依靠貨幣劇增出現的假繁榮,當然,這種經濟刺激政策就像是醫院急救病房裏的電擊,很有可能就此挽回一條生命。

這場金融危機早晚會見底,早晚會過去,但中國人會發現第二天的世界會不一樣,以往,這個世界的基本經濟發展模式是:發達國家發揮技術、金融和消費優勢,發展中國家發揮人力、低成本優勢,而發達國家再從虛擬經濟中吸取發展中國家財富,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在這其中,中國主要依靠比較優勢來賺錢。但經濟危機摧毀了很多東西:發達國家的一些製造業損失慘重,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更是一片蕭條,由此會產生的變化是貿易保護主義會重新大規模出現,世界貿易組織形同虛設,最終會產生國際分工會重新分配這個結果。

GDP這個東西其實真正搞經濟的沒人看重它,因為要是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GDP是個隻會算加法的經濟學數據,根本沒多大意義。而我們卻經常用這個東西來表示我們的經濟成就,比如經常說我們的GDP已經超過了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馬上要超過日本,一開始,我們很興高采烈,歡呼雀躍,但最近說我們即將超越日本已經沒有多少人感到興奮了,因為我們天天超這個、超那個,但我們的實際生活卻依然如故,那還有什麼可歡呼的呢?今年遇到經濟危機,但是卻仍然強調要保8,似乎完成了GDP的8%增長就算完成了任務,其實這究竟有何意義呢?

美國會重新回到實體經濟中,並保持優勢,世界其他國家也就不得不做出調整,順應美國的新經濟模式,這時中國的廣東模式就已經難以為繼了。中國要想在未來的國際分工中保持新的優勢,那就必須作兩方麵的大改變,一個是要把中國轉為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另一個就是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對於前者,很多人會覺得這不大可能,因為中國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很低,消費水平更低,要改變為消費模式,那就必須要大規模增加居民收入,這可能嗎?不論可不可能,不轉變,中國就沒有優勢,所以這就是一種革命——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要想轉變為消費國家,那首先就要改變中國的財富分配模式,不要讓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富豪手裏,應該讓大部分富起來了——改革了30年,還是少部分人富起來,難道大部分人還要再等30年,感謝美國,感謝這次金融危機,否則既得利益者是不會主動割讓財富的。另外一個要走創新之路,這就老生常談了,但中國人就習慣於老生常談,從改革之初就有人說不要重複西方的改革之路,先工業、先汙染,然後再技術立國,再治理,結果中國還是走了這條路,現在到了國際重新分工的時候,也就不得不重提技術立國了,這一次,恐怕就要是真的了。

其實,伴隨美國成長的科技之路首先就是因為在這塊未曾有過文明培育的土地上,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一切都要人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因而也就產生了科技的實用主義。在早期美國人對技術更青睞,而不是純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如物理學家約瑟夫·享利就曾研究過把磁力轉變為電力,但他的發現未能同時發表,因此,這個發現的榮譽就歸了英國的邁克爾,法拉第。

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不會住在太陽上,也不會在月亮上,也不會馳驅在慧星屋巴上”。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國家不需要太多的天文學家,有幾個就可以了,人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實用的地方,如托克維爾所說“今後應將習慣於把有實用看得重於美觀,而且他們也會要求美觀的理念應該有用”。有些發明看起來頗為古怪,但卻都實用。《紐約時報》曾定期公布一些發明,在1942年的某一周中,就有這樣的一個發明,一件是可以從窄口瓶子中夾出東西的夾子,一件是可裝在框架板條上的太陽鏡,一件是為支架式電話的通話又進行消毒的東西,盡管這些都是小東西,但卻體現著一種普遍的精神。後來美國人這種發明也逐漸從開始的實用主義向全方麵的科學發展,在二戰後,西方的重大科技發明,有65%是從美國開始的。這種開始實用主義發明很適和初期的美國建設,它即大大利於各方麵的技術提高和完善,也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更為美國後來的科學發展打下了精神和技術的基礎。

同樣,如果以媒介劃分時代的話,則從愛迪生時代開始到互聯網一樣,美國也是一手主導了電影、電視等新聞、娛樂的主導權,不僅電影、電視是美國創造的,好萊塢NBC時代一華納兄弟公司等,也同樣是世界影視、傳媒的老大。好萊塢不僅創造世界的票房記錄,也同樣將美國成的文明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和麥當勞的漢堡包一樣,《星球大戰》的影情一樣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它其中包含的個人主義、開創精神和科技為主的一係列思想也就同樣種植在每個人心中,這樣,會有一個潛移默化,會在每個人心中遍織一個美國夢。實用主義——促進經濟生產實效,這就是專利製度的好處。

技術立國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賺錢的問題,也是解決國家利益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台獨傾向越來越明顯,因為在台灣台獨分子和西方軍事情報的判斷,即使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大量現代化武器,如飛機、艦艇和潛艇,但對西方軍隊來說,這些東西仍然是落後的,整個俄羅斯軍事技術和軍事工業已經停滯了十多年了,而這十多年正是美國和西方在軍事技術和軍工製造方麵突飛猛進的一段時間。

歐洲人不賣軍火給我們,我們就不得不忍受美國偵察機在海邊的噪音,不得不聽見阿遍先生(即陳水遍)夜裏的吵鬧聲,不得不忍受俄羅斯人的敲詐。

我們也是貪婪的,但我們取財有道

魯褒的《錢神論》說,“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又說:“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德而尊,無勢而熱……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盡管世界每一個角落裏的人都對財富有著同樣的貪婪欲望,但中國人與歐洲人卻對財富的獲取有著不同的看法,受儒家教育和大土地耕作的影響,中國人認為財富應該誕生於土地,誕生於辛苦勞作,而且作為東方體係的核心帝國,它的周圍被認為是一片蠻荒之地,根本也不可能從這裏依靠掠奪獲取大量財富,因此,大一統帝國除非要進行大規模征戰,否則極少有僅僅為了掠奪財富而大規模用兵,這種現象並不僅僅是中國獨有,而是大帝國的必然。如羅馬帝國時代,當羅馬帝國帝國從一個羅馬城成長為一個大帝國後,它也不會為了掠奪財富而進行征戰。在中國曆史上隻有為數不多的幾次遠征,而跨海遠征則更罕見,大規模的海上遠征隻有在元帝國是出現過。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4400餘艘艦船和14萬水師組成的龐大艦隊東征日本,至元二十九年又派出由千餘艘艦船和2萬餘水師組成的艦隊遠征爪哇。而這種遠征顯然是出於蒙古人的征服思想,而並非出於傳統中央帝國的心願。相反,在中國封建統治者看來,中國周邊這些小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明太祖實錄》卷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