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個國家如同日本那樣,得到古代中國那麼多的文明乳汁,恩將仇報給近代到當代中國那麼多的不幸和災難,其戰後複興又是超過中國那麼多的優勢,這一切無不讓我們觸目驚心、痛徹心扉!我們恨它,因為它讓我們痛過;我們不敢小覷它,因為它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有如此日本人做鄰居,或許是天意的安排。

我們從來都不缺少願意背負民族苦難的十字架而艱難奮鬥前行的人。為了國家民族的福祉,同胞的幸福,前仆後繼努力探索甚至犧牲的人從來沒有哪怕一秒鍾的間斷過。但是我們還缺少理性思考、踏實苦幹的人,某些人擁有高高的頭銜,卻膚淺地誇誇其談指手畫腳,似乎太多了。

中國因為日本有兩種不幸,一是日本侵略造成的苦難,已經過去;二是中國人在必須清算日本罪行之際,許多人出於曆史原因,看不到或不願意接受日本的成功,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和自身發展,顯然已經沒有甲午戰爭後和改革開放初期海納百川、學習日本的胸襟。

150多年前,美國艦隊敲開鎖國200餘年的日本,日本並不把它當作一種恥辱,反而慶幸由於這個刺激,使日本早日驚醒。中國則不然,像一個赤身裸體而衰老患病的夢遊患者,被鴉片戰爭驚醒後,發現自己所處的窘境,認為驚醒它的人罪該萬死,而不是辯證地慶幸對方使自己清醒,並且勇於學習。就在今天,這種人還少嗎?

而今,中國各種觀點日趨多元化,但是悲哀在於中國最現實的言論幹預和威脅不是來自政府而恰恰是民間。許多人稍有觀點不同,就辱罵攻擊。如果觀點正確也就罷了,可是許多人仍然習慣於在偏見和謬誤基礎上判斷問題,把虛假的曆史和知識當成真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許多正確評價日本以及和日本正常交往的人難免被當成“漢奸”,“沒有國格”。這種認識的偏差撕裂了中國理性的日本觀,造成了對自身也盲目自大。

的確,中國近些年來飛速發展,國力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經濟錦上添花,GDP終於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國力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強大的時期,在國際政治、安全、經濟等領域日益發揮著建設性作用。無論在吉林德惠,還是在遼寧大連和山東青島,以及上海、廣東的深圳,人們都為現代化的城市外觀和進步感到震撼和由衷讚歎。國內上下一時間歡欣鼓舞聲此起彼伏,也使一些人盲目樂觀,“把貴州當廣州,把青海變上海”,認為“中國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產生輕視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心態,認為日本還是小日本,不能與大中國抗衡,無形中給那些“中國威脅論”的製造者提供了口實。高處不勝寒,越是取得成績越是冷靜,也越容易贏得別人的敬佩。而日本國民在2011年3月11日特大地震後表現出的鎮定有序,和中國國民搶購食鹽、傳謠的自我恐慌形成鮮明對比。

是用中國的長處比日本的短處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甚至盲目樂觀,還是用中國的短處比日本的長處,保持清醒的頭腦,奮起直追?其實都有必要。顯而易見,後者的必要性更大些。而今,從中國國家領導人到中國主流宣傳媒體,都已經看到了中國大部分領域和日本還有較大差距這個問題,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認知,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應有的謙虛和理性。溫家寶總理坦言:“我經常勸記者多到中國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看看,你到那裏看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發展不能代表整個中國。”

《史記》第六十五卷《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關於戰國時期田忌賽馬的故事,講的是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的事例。

公元前4世紀,在魏國做官的孫臏,因為受到同僚龐涓的迫害,到齊國國都政治避難,拜見齊國大將軍田忌,田忌向孫臏請教兵法。當時齊國盛行賽馬,以此賭博為樂,田忌屢賭屢輸,為此不樂。

齊國賽馬按奔跑的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裝飾不同,備家的馬依等次比賽,比賽為三賽二勝製。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用上等馬鞍將下等馬裝飾起來,冒充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失利。第二場比賽,田忌用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賽勝利。關鍵的第三場,田忌用中等馬和齊王的下等馬比賽,再次勝利,結果二比一,田忌贏了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