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麗國的航天事業開始於人造衛星的發射。

日本於1970年搶在中國兩個月前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不過隻有9.4公斤,而後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重達173公斤,兩者相差了近20倍。應該說日本時間在先,中國的重量更重,兩國各有千秋。

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這句詩詞也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雄心和夢想。在航天領域,中國比日本一個最明顯的優勢是載人航天。載人航天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麵。美國於1962年2月20日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

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準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此後中國載人航天一次次飛躍創造著奇跡,也將日本甩在地球上。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翟誌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中國於2010到2011年底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還將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直到2020年就要建設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遠大,並將逐步成為現實。

中國發射載人宇宙飛船對日本刺激很大,日本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說,“日本最終被中國超越了”,“從日本沒有自己的載人宇宙飛船、載人活動依賴美國的現狀來看,日本失敗了”。

美聯社說,中國在2003年成為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太空的亞洲國家,隨後又以地麵反衛星導彈擊毀在太空的一顆廢棄的衛星,這一酋開全球先例的做法震驚了世界。

“中國的月球衛星發出鮮明信號,即中國不僅在經濟上突飛猛進,而且在科技領域也大有長進。這為美國宇航業爭取更多發展經費提供了論據,因為近五六年來美國在這方麵的發展有所懈怠。而對歐洲國家也會產生促使努力發展航天業的動力。”

美國《時代》周刊的文章說,太空勝利可象征性地證實這麼一種說法:中國才是亞洲真正的經濟與技術強國,這一地位上個世紀多由日本占據,並不願拱手相讓。現在的問題是,隨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即將圓滿完成,中國的太空優勢已是2:0,日本會不會如美國人一樣,在前蘇聯首顆人造衛星上天時如夢方醒般,為了國家榮耀而奮起直追,還是繼續將大量資源用於地球上更實際的優先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