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國學範疇(1 / 3)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 “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 “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 China為證)即漢( Han%Studies),自漢代以來,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曆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南柯舟)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裏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範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湧,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曆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 2008年 10月 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一門、哪一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

國學發展

西學東漸誕生國學。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曆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 1906年撰文說: “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 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與西學的論戰。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別於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 “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於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精華文化。

國學與西學在國內分流的發展。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曆史時期,由於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塗炭, “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複,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 “國學”複起至今。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麵複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複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複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複興起來、現代化起來。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在古代, “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為往聖繼絕學”、 “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