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個現代派詩人當屬艾米麗·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艾米麗在世時,僅發表詩作七首。由於詩歌的節奏、韻律、創作理念都與傳統詩歌截然不同,在發表時被編輯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此時艾米麗詩歌的現代性已初見倪。1955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托馬斯·H·約翰森編輯的“幾乎忠實於原手稿”的艾米麗·狄金森新的詩總集。使美國詩歌評論家和讀者都大吃一驚的是,他們發現六十多年來他們讀到的都是被各種編者這樣那樣“整理”過的狄金森。雖然狄金森一直被推崇為現代派先聲,直到一睹詩人真貌,才明白狄金森實際上在現代派成為美國主流之前幾十年,在19世紀60年代,就默默地位現代派詩歌打開了路子。

美國現代派詩歌流派眾多,出現了許多新的詩人,但是以T.S.艾略(T.S.Eliot)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lors Williams)代表著美國詩歌創作的最 重要的兩大源頭。艾略特是現代詩歌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1919年艾略特發表了《傳統與個人才能》,探討了詩人與曆史傳統的關係,從此文可以看出艾略特重視傳統,曆史:詩人肩負著繼承傳統並改變傳統的重任。這一理念深刻地反映在艾略特的詩歌創作中。以《荒原》為例,強調對個人情感的隱匿和通過客觀對應物的應用。《荒原》中大量對於經典文學作品的引用,表現了詩歌既是傳統的產物,同時也,改變著傳統。艾略特的詩歌結構龐大而工整,充滿了哲性思索,詩歌主題宏大,與人類的命運相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四個四重奏》。

與艾略特不同,另一位美國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認為艾略特的《荒原》的出版是一場大災難,他在《地獄裏的科勒》言中,詩壇中最傑出的幾位詩人友—伊茲拉·龐德、和華萊士·史蒂文斯、艾略特,試圖與他們,特別是艾略特,劃清界限。威廉斯傾向於以日常生活題材入詩,堅持實用主義的反理性和反智性傾向。詩歌的形式簡潔、節奏口語化、意象生動,並強調視覺效果。威廉斯的名作《一輛紅色手推車》。威廉斯的詩歌與艾略特的詩風背道而馳,賦予平凡而樸素的事物以深遠的詩意,拓展了詩歌寫作題材,並具獨特審美意蘊。

1960年唐納德·艾倫發表詩集《美國新詩》之前,垮掉派、舊金山派、黑山派、紐約派的詩人並不為人熟知。這本詩集的出版使得這些詩人名聲大振。而這些現代派詩人都與威廉斯持有類似的詩歌創作理念。

早在1958年,唐納德·艾倫出版詩集《英美新詩人》,對40年代到50年代的現代派詩人進行介紹。羅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為這本詩集作了序。在這本詩集中,羅伯特·洛威爾被提升到一個極高的地位,被視為年輕一代詩人引導者。然而這本詩中選取大多都是前期洛威爾尊稱形式主義時期的詩作。形式主義詩人“早期都是艾略特忠實的追隨者,對威廉斯知之甚少,對龐德敬而遠之。”隨後艾倫·金斯堡於1956年發表《嚎叫》,他在公共場合裸露身體大聲朗誦,隨後因被指控犯有淫穢罪而受到審判。金斯伯格的做法對於洛威爾有很大的衝擊,促使其完成了從形式主義詩人到自白派詩人的轉變。

因此,最後成為自白派詩人的羅伯特·洛威爾以說是兩種詩歌傳統的實踐者。羅伯特·洛威爾在發表《卡瓦納家族的磨坊》之後對自己早期受批評家推崇的晦澀複雜的作品感到很不滿。正像他後來承認的,金斯堡的《嚎叫》以及其他年輕詩人的更不拘形式的詩作的發表都讓人感到,他自己的詩孤僻遙遠而貧於想象,成就卓越,博學多才,但瀕臨脫離時代。

洛威爾於1959年改變詩風,出版了《生活研究》的詩集,以驚人的坦白的方式解釋了詩人個人的生活和內心活動,被羅森瑟爾命名為自白詩。威廉斯關於詩歌節奏口語化的理論也影響了艾倫·金斯伯格這與威廉斯的詩學觀念是一致的,即“詩歌別無所求,隻應追求生動性,僅此而已,為生動性而生動性。這一特性的實在具有內在的激情,它不會‘像’任何東西。因此比喻並非詩歌的正宗,是使得詩歌成為其自身的生動性成就了詩歌。不必解釋或比較。做出來,那就是詩了。是現代詩,而不是傳奇故事。”洛威爾在詩歌創作理論上的轉變影響了一代年輕的詩人。洛威爾在創作中經常通過心理分析,對自白派創作的技巧進行探索與更新。安妮塞克斯頓(Anne Sexton)和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都是洛威爾的學生。

T.S.艾略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可被視為美國現代詩傳統和反傳統的先驅和奠基人,他們對於現代派詩人有著深遠而不可估量的影響。

現代派詩歌先驅的艾米麗·狄金森,艾略特詩歌傳統的繼承者瑪麗安·穆爾和伊麗莎白·畢曉普,以及自白派的代表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頓從整體上反映了美國現代派詩人的走向。

艾略特提出的“曆史意識”、“非個人化理論”以及“客觀對應物”,對西方現代文學批評觀念的建立起了先導作用,也對西方文論產生了巨大影響。穆爾於艾略特常年保持著通信關係,將艾略特視為父親似的導師,在創作上不可避免的受到艾略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