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穆爾詩歌的複雜性(1 / 3)

瑪麗安·穆爾的詩歌之所以不太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詩歌結構的特殊性。穆爾利用繪畫和聲音激發讀者的直覺。和其他詩人的詩歌不同,穆爾的詩歌中類似散文的節奏,使得她的詩歌具有獨特的美感。然而,這也是穆爾遭受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少評論家認為穆爾的詩歌不具有詩歌的傳統形式,不像詩。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穆爾的詩歌結構龐雜,充滿了引用,並在詩歌中夾雜著大量對白。這些使得詩歌充滿了拚貼感,眾多的聲音,龐大的結構,常常會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困惑。

1935年出版的《魚》,能很好的說明第一點。穆爾認為“魚”她的最好的詩作品之一,是“絕對敬畏,非可愛的恐怖和邪惡感的創作”。最終版的《魚》極具形象美,仿佛大海的波浪一樣。但是最開始詩歌的外並非是波浪狀的。開始的版本,如下所示:

Wade through black jade

Of the crow blue mussel-shells,one

Keeps adjusting the ash-heaps;

Opening and shutting itself like

An injured fan

修改後的版本在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在外形上顯得更為流暢:

wade

through black jade

Of the crow-blue mussel-shells,one keeps

adjusting the ash-heaps;

opening and shutting itself like

an

injured fan

兩個版本在文字上並無太大出入,但是第二個版本中的逗號較少,留白了更多的空間。就好像一隻搖擺的小魚。增加了視覺上的美感。逗號的減少意味著魚在水中暢快地遊泳,也留白了更多的空間,象征著跌宕起伏的海浪。

瑪麗安·穆爾在詩中表達了對被人類侵犯的自然的深刻同情。貝殼如同受傷的扇子,太陽碎裂如旋轉的玻璃瓶,各種生物都一個個滑落,這一切塑造了一個逐漸衰老的海洋的意象。雖然海和懸崖互相矛盾,它們仍然可以存在和成長,懸崖就像穿透海洋的巨大堅石,海洋在懸崖內變老,而海邊的懸崖逐漸風化。

《魚》這首詩的形式展現了波浪的形狀和魚兒遊水的形象。這和卡明斯(e.e.cummings)的名詩《落葉》(leaf)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卡明斯的落葉全詩如下:

l( 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若先把這首詩的文字平行排列,先看括號外的文字:l( a leaf falls)oneliness——寂寞(抽象的概念),再看括號內的內容:(a leaf falls)——孤葉飄落(具體的形象)。從垂直方向來看,原詩的排列組合就像一棵大樹,樹梢上的一片樹葉被風緩緩吹落到地上。與卡明斯一樣,穆爾也巧妙地把一個抽象概念和一個具體形象糅合在一起。

在《魚》中,穆爾將“accident”(意外)這個詞分成兩行書寫:“ac/cident”。當讀者看到這個破裂的詞語,強烈的意外之感會油然而生,“accident”的斷裂形式已經表達了“意外”這一內涵。穆爾通過形式展現了意義,實現了能指和所指在圖像上的一致。

穆爾詩歌中所展現出的視覺美感建立在她對客觀世界的精辟入微的觀察習慣和對物體(特別是動物)的詳細描述的基礎上。她曾多次表達想成為一個畫家的願望。穆爾在美學表達上甚至模仿當時的立體畫派。《變色龍》能從多個角度表達穆爾對於色彩的控製:

Hid by the august foliage and fruit of the grape-vine

twine

your anatomy

round the pruned and polished stem,

Chameleon

Fire laid upon

an emerald as long as

the Dark King's massy

one,

could not snap the spectrum up for food as you have done

穆爾的排版使這首詩呈現字母“M”的形狀。她的很多詩都與此類似。畢曉普曾說,她“翻看著這個手抄本裝飾畫(illuminated manuscript),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個字母”。 進入讀者視域的“M”並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它的清晰度並不強,這恰恰展現了變色龍隱匿的特性: